真正拖垮企业的,从来不是危机,而是惯性

发布时间:2025-07-17 15:08:31

 

 

危机看上去很突然  其实一直在“酝酿”

 

经营企业,遇到危机很正常。很多危机,并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掉的。勇敢面对并解决危机,恐怕才是优秀企业的做法。通常而言,企业在面对危机时,常常会有两种反应:

 

  • 一种是归因于外:比如,是因为市场变了、对手强了、政策调整了,所以业绩下滑了。猛一听,那么的合情合理;

 

  • 一种是归因于内:比如,是因为人岗没匹配、资源没跟上、策略落地有偏差,所以业绩下滑了。于是,要充分反省和改进;

 

这两种不同的归因逻辑,塑造了不同的企业风格。不过,就企业最终的经营情况而言,选择归因于内的,往往都能快速行动做改进,从“操之在我”出发,寻求解决方案,哪怕遇到挫折,也可以知难而进,不断接近目标。而选择归因于外的企业,基本会集体陷入到“我也没办法,这事不赖我”的死循环,能支撑多久,就要看命了。

 

不过,在归因之前,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,那就是搞清楚危机的来源。事实上,这世界从来就没有突如其来的危机,大多数危机都是积少成多,就像海恩法则提到的那样:重大事故背后,通常伴随着29次轻微事故、300起未遂先兆以及多达1000起的事故隐患。如果这些问题都未必发现和重视,最后就会酝酿出危机。

 

所以,就危机而言,管理者需要了解的真相是:真正拖垮企业的危机,不是一个决策,不是一次失误,而是组织内部那些长期存在但却未被重视的“慢变量”。所谓“慢变量”,体现在:

 

  • 它们不出现在管理者的紧急事务里,却决定着组织能走多远; 

  • 它们藏在流程缝隙里,不断吞噬组织的效率、韧性与判断力; 

  • 它们常常被忽略,常常被管理者说成“先放放再说,这事不重要”,但每次爆发的代价都足以让企业面临生死存亡。

 

接下来,就让我们揭开那些“慢变量”真相:它们是什么,为什么危险,以及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拖垮企业的?作为管理者,该如何识别、干预与逆转这些“慢变量”?

 

 

 

什么是“慢变量”?

 

“慢变量”一词来源于复杂系统理论,指的是那些变化极其缓慢、短期看无显著影响、但长期却决定系统结构和稳定性的关键因子(翻译成人话,就是防微杜渐,重视小问题的意思)。

 

回到企业管理的场景中,可以理解为:那些看起来不起眼、不着急、没有直接的KPI指向,但正在持续影响组织运行质量和演化方向的变量。比如:

 

  • 决策层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下降;

  • 优秀人才流失率持续缓慢上升;

  • 客户满意度缓慢下降、但还未跌破红线;

  • 中后台效率每年都在肉眼可见的下滑,但被当作“正常情况”;

  • 组织里的“不要因小失大”的潜规则,成为“不敢动刀”的理由等等。

 

这些变量因为“动静小、变化慢、难量化”,常年被忽视,但往往正是这些变量,决定了企业是否具备再增长、再升级、再进化的能力。

 

我把这些“慢变量”称之为企业的“隐性组织体征”,虽然它们不体现在企业的年报里,但它们却是企业免疫系统的一部分。

 

为什么“慢变量”长期被忽视?因为很多企业存在三个认知误区:

 

1、没出事=没问题:很多慢变量一开始很微小,让很多管理者觉得无所谓,它不会马上引发危机,却会悄悄腐蚀组织的基本盘;

 

2、不影响KPI=不用管:如果只看营收、成本与增长率,很多企业都觉得自己还不错,但慢变量往往和这些KPI没必然关系,所以经常被忽视;

 

3、小问题=随时能改:慢变量的另一个“欺骗性”在于,看上去“随时能改”。比如文化问题、流程优化、管理方式这些事情,很多管理者都会说:“以后可以改”、“这事改起来不难”等等。等小问题变大了,管理者才发现为时已晚。

 

所以,当危机真正爆发时,那些长期忽略“慢变量”的企业,往往连自救都找不到抓手。

 

那么,企业有哪些常见的“慢变量”症状?

 

 

 

5种最常见的“慢变量”

 

企业“慢变量”的症状很多,但从管理者和团队的切身感受看,有5种“慢变量”大家的体感最强:

 

1、组织信任感的流失

 

这通常是组织里最隐蔽、也是最致命的慢变量。

 

当员工越来越“不相信管理层决策是公平公正的”、越来越“不愿讲真话”、越来越觉得“表达无用”,组织就失去了底层信任的根基。

 

表面一切正常,但整个组织只剩下机械的执行,没有自我纠错的能力。

 

2、决策反馈链条的迟缓

 

管理者决策后,到底多久才能看到效果?效果是好是坏,要多久才会被反馈回来?反馈回来之后,多久会产生下一轮调整与改进?闭环的周期有多久等等。

 

这里提到“反馈与调整时间”越长,企业在面对变化时就越迟钝,这也是很多企业患上了“大象不能跳舞”综合症的关键动因。

 

当整个组织系统对信息的反应机制已经“钝化”的时候,企业行为就会与市场脱节,最终“迟钝”会变成企业竞争力下滑的一部分。

 

3、不拍板的管理者

 

前面提到的反馈链条迟缓,至少还有决策,而有一类企业,包括很多中层管理者,把管理学中最重要的岗位职能之一“决策/拍板”给丢了,该决策的时候,永远需要“请示”和“征求意见”,然后就等着上级的指令。此外,还包括:

 

  • 只负责上传下达,不做任何价值增值;

  • 不再做前瞻判断,即便是本部门职责所在;

  • 无能力处理模糊议题,只能靠“照章办事”等等。

 

表面上“稳定”,本质上“断层”。永远不“拍板”,永远不决策,这是一种病,得治。

 

4、骨干人才变消极被动

 

还有一种情况很致命:当团队中那些有实力、有潜力的骨干人才,从原来的积极主动,慢慢变得“不争了、不提了、不说了、不提离职但默默找机会了”,这就是“慢变量”在吞噬组织活力的表现。

 

短期看,这些变化并不明显,影响也不大。然而,一旦骨干人才陷入集体沉默,慢慢的走掉,企业的竞争力就会逐渐塌陷。

 

5、流程机制的复杂与冗余

 

建流程机制是为了什么?显然,是为了高效解决问题。然而,很多老问题早没了,但当年的流程机制还在;很多新问题出现了,但当下的这套流程机制不管用。同时,很多企业还会出现流程越来越多、机制越来越复杂、审批越来越长的情况,结果是:

 

  • 决策变慢了;

  • 一线被“困住”了;

  • 组织创新困死在流程里了。

 

当流程不再是赋能,而变成牵绊企业向前发展的“慢变量”时,流程就变成了沉重的枷锁。

 

那么,如何解决“慢变量”问题?

 

 

 

如何识别、干预与重构“慢变量”?

 

第1步:建立“组织体征(慢变量)仪表盘”

 

就像医生看身体有心率、血压、血糖一样,企业也需要看组织“慢变量”指标。比如:

 

  • 员工净推荐值(eNPS);

  • 关键人才稳定性指标;

  • 信息反馈时效性;

  • 决策执行闭环时间;

  • 流程迭代周期;

  • 跨部门协同满意度等等。

 

在很多企业,这些都不是KPI,但它们决定了组织KPI能否持续达成。

 

案例:微软重塑组织活力的深层修复

 

在纳德拉接手微软CEO时,整个微软并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和云业务带来的危机,但内部的协同效率差、文化内卷、创新迟缓等慢变量已经开始侵蚀微软的核心能力。对此,纳德拉的做法,并不是大刀阔斧换人,而是从“组织信任”这个慢变量入手,做了3件事:

 

1、强化向客户与团队学习的文化;

2、推动组织内部从KPI考核转向学习反馈机制;

3、采用“成长型心智与行为”作为全员绩效体系的基础评价指标。

 

五年后,微软员工净推荐值(eNPS)持续上升,内部协同显著提升,新业务层出不穷,市值重回全球前列。

 

第2步:设立组织层面的“慢变量预警机制”

 

预防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设立“慢变量预警机制”就显得极为重要。比如:

 

  • 一年设1-2次“无KPI评估”的组织诊断会;

  •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匿名式访谈调研,听真话(尽管这听起来有点尴尬,听真话,居然需要请外人,但这却是很多企业的痛);

  • 建立常态意见库、透明化反馈机制,经常性收集问题并观察和分歧趋势等等。

 

案例:顺丰的管理回调与流程精简

 

作为快递行业的一哥,顺丰一度因高速扩张,导致组织层级拉长、流程复杂、一线效率下滑。面对这些慢变量,顺丰并未简单裁员或换将,而是回到系统层面,设立组织层面的“慢变量预警机制”,包括:

 

1、梳理全流程时效,砍掉冗余审批与跨级决策流程;

2、推出“岗位重塑机制”,高频复盘岗位职责与资源分配;

3、每季度组织一次跨部门流程拉通会议,针对效率死角快速处理等。

 

这些动作表面不显山露水,却显著提升了顺丰内部运转效率,助推了顺丰后来的高速增长。

 

第3步:解决方式从“项目化”逐渐转向“机制化”

 

在很多企业,“慢变量”是靠项目的方式解决的,从短期看,这样没问题。但从长期看,“慢变量”的彻底解决,还是要靠机制。比如:

 

  • 文化问题,要通过行为价值观与领导者以身作则常态化塑造;

  • 决策迟缓,要在结构和流程上“动刀”,建立快速响应机制;

  • 流程问题,要通过纠偏、反馈与持续优化机制来系统化解决;

 

案例:苹果的交叉评审机制

 

对于苹果而言,各产品线的协同是个大问题,既要避免“重复造轮子”,又要发挥各产品线的差异化,如何“和而不同”?这就需要组织有高效的协同机制。在这方面,苹果很早就建立了交叉评审机制,任何一个战略或产品立项,必须跨部门进行评估,以确保信息通透与协同机制优化,这种机制避免了“信息错位—决策失误”的慢变量积累,推进了组织的横向拉通,提升了苹果的产品竞争力。

 

就像《思考,快与慢》那本书提到的“快思考”与“慢思考”一样,组织也需要重视“快变量”和“慢变量”,只不过,相对于“快变量”,企业经常忽视“慢变量”,别让组织困在“慢变量”积累后的惯性中,识别和解决慢变量,转型刚刚好。

 

(全文完)

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