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问题太多、救火很频繁?
作为管理者,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:
-
每天都在解决问题,但问题永远没完没了;
-
刚把一个项目推进下去,另一个问题又冒出来;
-
明明每个问题单拎出来都处理得不错,可为什么部门整体状况还是反反复复?
你以为是组织问题太多、业务太复杂、市场太多变。
但真相是,你不是问题太多,而是你的思考方式出了问题:你没有看到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与“系统问题”。
所谓“系统问题”,就是那些相互关联、彼此牵动、层层递进的问题结构。表面看起来可能是10个独立问题,但从本质上讲,极有可能是一根链条上的同一个结点。
回过头来,为什么你总是在组织里“救火”,总要解决反复出现的问题?果真是你苦口婆心不够,还是以身作则不够?
这些都不是。别再用自己的勤奋来掩盖系统的问题了。大多数情况下,你可能只看到了“火苗”,马上进行扑救,但却没有看到“着火”的管道(结构与关联)与系统性的“火源”(关键症结点)。
这到底是为什么?
三大惯性让管理者陷入“问题陷阱”
说句公道话,大多数管理者都想解决问题,也都想一劳永逸的解决根本问题。然而,为何总是治标不治本?这是因为很多管理者会不自觉的落入三个惯性:
惯性1:聚焦局部,忽视全局
管理者通常习惯从自己部门视角看问题。比如,市场部门关注客户满意度、运营部门关注交付效率、财务部门关注成本控制等等。
细看之下,每个部门的管理者都没错,而且每个人都在解决问题。然而,如果没有人去关注这些问题背后的关系,不去关注结构和系统,结果往往是控住了成本,客户却不满意;交付效率提高了,但成本也高了;客户满意了,交付效率也上来了,公司却赔钱了。
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、各自为战,这就是典型的“屁股决定脑袋”。
惯性2:追求速度,忽视长期代价
在各行各业都经历“内卷”的当下,“快解决、快落地、快见效”几乎成了很多管理者遇到问题时的唯一追求。
快速解决可以,只不过,不要以牺牲组织的系统稳定性为代价。比如,你今天调个资源、改个流程,短期看问题没了,但却可能种下更复杂的后患,未来会爆发出更多连锁问题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组织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的问题所在。
惯性3:过度细化,失去整体洞察
很多管理者喜欢用“拆解法”,把问题越拆越细、越拆越小,仿佛只要细到极致,问题就能解决。
拆的细没关系,细节是魔鬼,可以折射出问题的真相。然而,也有很多情况,管理者受困于细节问题,而且还是一些并不太重要的细节问题。
结果,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细节问题,却不能抓大放小,陷入到细节漩涡,最终贻误战机,错过了解决系统问题的时间窗口。
三大关键问题,帮你穿透系统
在这里,我们不是讨论工程学或者运筹学意义上的系统思维,而是回到德鲁克所言的“管理的实践”,从管理的视角来看到系统性问题。简单讲,在面临复杂问题时,管理者需要先回答这三个关键问题,再去决定如何解决:
问题1:现象背后的结构(关联)是什么?
表面上的问题,背后一定有一个系统结构(关联)。你的首要任务,不是分析现象,而是找到结构(关联)。
问题2: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什么?
任何一个系统,背后都有变量相互作用。因此,你必须搞清楚:
-
谁影响谁?
-
谁是驱动因子?
-
谁是被动反应等等。
问题3:调整哪个变量,全局会发生什么变化?
系统性思维的核心,不是把所有变量都管起来,而是识别“杠杆变量”——那个动了就能影响全局的关键点。
别着急,我给大家两个案例来参考。
它山之石:优秀企业如何解决系统性问题
案例1:腾讯如何打破“业务孤岛”问题
腾讯曾长期被诟病“部门墙太高”。比如,微信、QQ、腾讯云、广告等业务线各自为战,导致用户体验割裂、协同成本高企等等。
早期的解决方案,是不断协调、开会、发红头文件(你没有看错),但效果有限,问题总是反复。怎么办?
后来,腾讯用系统性思维重构了“中台机制”。包括:
-
先识别底层结构,发现各业务孤岛的根源在于:技术底座重复、数据标准不一致、考核机制冲突;
-
梳理变量关系,明确技术统一和数据整合是最大杠杆;
-
集中资源建立“技术中台+数据中台”,推动全公司数据打通和底层架构融合等。
几年后,腾讯内部协同效率大幅提升,多个业务的用户体验实现统一,大幅降低了协同成本。
案例2:宝洁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危机
口罩期间,宝洁的全球供应链遭遇巨大冲击,工厂停工、物流受阻、原材料短缺,短期解决办法根本无解。
然而,宝洁并没有陷入“救急策略”,而是运用系统性思维重构整个供应链管理。包括:
-
先找结构,发现全球产线高度集中、运输过度依赖单一通道;
-
梳理变量,识别最大杠杆在于供应链多元化和生产网络重组;
-
快速启动“区域性柔性产能”计划,在各大区域建立小规模工厂、打造区域自给自足能力等等。
结果,宝洁不仅顺利度过了口罩期,还趁机重塑了更具有韧性的全球供应链,业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。
工具与方法:2个经典工具,助你打造系统性思维
闲言少叙,直接给大家呈现两个经典工具与方法,帮助管理者打造系统化思维,从根本上摆脱“指标不治本”问题。
工具1:麦肯锡“7步成诗”法
麦肯锡的经典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论,被广泛用于复杂问题的系统性分析。七个步骤分别是:
第1步:定义问题(Define the Problem):确保问题定义清晰、聚焦且可衡量;
第2步:拆解问题(Disaggregate the Problem):将问题分解成可管理的子问题,通常用逻辑树(Issue Tree);
第3步:优先排序问题(Prioritize Issues):识别影响最大的子问题,集中资源先处理核心问题;
第4步:制定计划(Plan the Analyses):明确分析步骤、数据来源、资源安排、时间计划等;
第5步:执行分析(Conduct Analyses):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,验证关键假设;
第6步:形成结论(Synthesize Findings):整合分析成果,形成洞察,构建清晰逻辑链条;
第7步:提出方案(Develop Recommendations):制定可落地、可执行、可评估的解决方案。
案例:某头部电商平台解决客户流失问题(3个月后,客户留存率提升18%)
-
定义问题:如何降低客户流失率?
-
拆解问题:从客户体验、价格竞争、物流速度、售后服务等维度细分:
-
优先排序问题:发现售后问题和物流延迟对流失影响最大;
-
制定工作计划:聚焦分析客户投诉数据、物流履约数据;
-
执行分析:深入分析售后处理时长与物流延误率;
-
形成结论:主要客户流失因子是售后响应慢和物流延迟;
-
提出方案:优化物流伙伴、增加售后人手、上线智能客服系统等;
工具2:“5个为什么”(5 Whys)问题根源分析法
“5个为什么”法(5 Whys)是源于丰田的经典根因分析工具。这套分析法的核心是:通过层层追问,将问题的表象与根本原因联系起来,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。
至于是不是非要“5个为什么”,当然不是。在实际使用时,不限定一定要问5次,而是要一直问到找到根本原因为止。一般而言,“5个为什么”法(5 Whys)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
1、确定问题:首先,明确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现象;
2、第一次“为什么”:针对这个问题,提出第一个“为什么”,并记录下答案;
3、第二次“为什么”:将第一次“为什么”的答案作为新的问题,再次提问“为什么”,并记录答案;
4、重复步骤2和3:重复以上步骤,直到连续提出5个“为什么”,或者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;
5、制定对策:根据找到的根本原因,制定相应的对策,并进行实施等。
案例:某工厂生产效率持续下降
一家生产制造企业近期生产效率持续下滑,管理层采用“5个为什么”法剖析问题:
1、为什么生产效率下降?——因为设备停机时间变长。
2、为什么设备停机时间变长?——因为维修频次增加。
3、为什么维修频次增加?——因为设备老化,零部件磨损严重。
4、为什么设备老化严重?——因为过去几年没有及时保养。
5、为什么没有及时保养?——因为设备维护预算长期被削减。
根因得以明确:预算削减导致保养缺失,进而设备老化、生产效率下降。
最终,这家企业重新配置设备维护预算,并建立了年度设备保养机制,生产效率稳步回升。
事实上,系统性思维,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技巧,而是管理者最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——看透结构、找到因果、选对杠杆、根本解决。
用系统性思维跳出“救火”怪圈,转型刚刚好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