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不应该只是软实力,必须是真业绩!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 11:53:59

 

 

对文化的最大误解是:你以为文化只是氛围,其实它决定业绩

 

作为管理者,提到企业文化,你能想到什么?

 

是写在墙上的高大上口号,还是贯彻到员工行为习惯的基因?是一个团队的日常氛围,还是组织的根本信仰?

 

从某种程度上讲,对文化的不同回答,决定了文化的价值产出:你把文化当氛围,文化就只是氛围;你把文化当业绩,文化就真的可以变成业绩。

 

果真这么神奇吗?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“文化是一家公司的软实力、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(潜台词是业务中看不到)、文化(建设)很重要,但也没那么急”等等。

 

看来,在很多管理者眼里,“文化”仍然等同于氛围营造、价值观口号、员工活动或团队建设的附属品,认为它是“锦上添花”,可有可无。

 

然而,我访谈过很多优秀的管理者,他们在管理实践中对“文化”的见解独到。曾经有一位科技独角兽企业的高管和我说:杨老师,文化是否重要这件事,可以从三个问题中体现:

 

第一,为什么相似路径和策略的业务战略,有的组织能落地,有的组织总跑偏?

 

第二,为什么同样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,有的团队能持续打胜仗,有的团队内耗到崩盘?

 

第三,为什么相同的外部市场环境与业务挑战,有的部门能迎难而上,有的部门却知难而退?

 

为什么?这位高管告诉我:原因有很多,但归根结底就一句话,因为文化不同。

 

在这位高管看来,文化从来不仅仅是组织“软实力”的体现,而恰恰是公司硬实力的核心驱动力量,因为它决定了:

 

  • 团队如何认知问题、看待目标与挑战;

  • 员工如何面对变化,推进行动与结果;

  • 组织如何做决策、分配资源、落地战略等等。

 

一句话:文化不仅仅是软实力,更是组织的“真业绩”。

 

 

 

文化的真相:你不管它,它就默默管你

 

在多年的管理培训与咨询实践中,我们总结过无数组织的文化,有的“明规则”,有的是“潜规则”。然而,大多数情况下,起作用的往往是“潜规则”。或者说,文化就是一个组织约定俗成的某种做事方式。不管你是否关注,文化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业务。

 

比如,遇到市场变化怎么办?有的组织不讲理由和借口,必须迎难而上;有的组织到处都能听到借口和理由(比如,市场太难了、对手太狡猾了,有的甚至还会说“客户有问题”,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),能躲就躲,能让就让,如果遇到责任问题,第一反应不是担当,而是推诿。

 

为什么同样的问题,不同组织的反应截然相反?显然,是文化在起作用,是文化决定了组织在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。

 

然而,很多管理者对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原始阶段,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几种“伪文化认知”,表现为:

 

1、把文化当“活动”:认为多做团建、年会、表彰就是塑造文化,结果是气氛热闹,但碰到棘手难题,还是各扫门前雪;

 

2、把文化当“口号”:墙上的价值观口号与标语,旧了再新,但实际上组织里没人当回事。正所谓“墙上有字,心中无感”,组织遇到问题全靠大家临场反应;

 

3、把文化当“领导风格”:高层怎么看,下面就怎么做,一切都要看上级的脸色和偏好。然而,一旦换了老板,风向就完全变了,员工只会察言观色,没有所谓的行为一致性可言;

 

4、把文化当“自上而下的统一思想”:统一思想这事,当然很重要。然而,实际操作中,不能只关注高层对齐,忽视基层真实动机。于是,很多企业的文化在层层传递中变了味,最终成了形式主义与口头禅。

 

而事实上,文化更像是组织的一种“隐形操作系统”,真正影响组织行为的,是员工下意识的默认反应。比如:

 

  • 碰到困难,是倾向推诿,还是担责与协同?

  • 看待问题,是强调自身条件不具备,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?

  • 面对新(业务)项目,是消极应对,还是积极创新等等。

 

面对这些问题的集体“潜意识”,才是组织文化真正的威力。所以,作为管理者,你可以不管文化,但它就在背后悄悄决定组织的行动惯性。

 

 

 

如何让文化变成业绩:组织文化落地的3个抓手

 

无数企业的文化实践证明,真正的文化穿透力,靠的从来都不是口号,而是机制和习惯。

 

那么,如果文化不是靠“讲”,也不是靠“喊”,那它靠什么?在我看来,文化要真落地,真的从“软实力”变“真业绩”,有三个抓手:

 

抓手1:机制化约束

 

文化首先要“嵌入机制”。没有机制保障的文化,只剩下口号了。所以,文化要有权威感,要让大家当真,首要一点就是回到流程与机制。

 

比如,华为早年的“狼性文化”打造,靠的不是喊口号,而是通过机制强制落实。这包括:

 

  • 绩效评估里有明确的淘汰机制;

  • 项目管理中推行末位淘汰与优胜激励;

  • 资源倾斜向冲在前线、完成硬指标的团队等等。

 

文化一旦进入机制,就从“愿不愿意”变成了“必须做”。

 

抓手2:场景化训练

 

文化从来就不是“听”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所以,训练、训练、训练,才是硬道理。无论是德鲁克的“管理的实践”,还是沙因的企业文化理论,都将”训练“作为组织进化的重要一环。

 

比如,海底捞早年的“极致服务文化”,核心不在培训手册,而在“现场训练”。这包括:

 

  • 每个门店经理必须带新人亲自服务顾客;

  • 各级督导不查账本,查的是服务细节与客户反应;

  • 服务动作必须经过实际场景的反复训练等等。

 

文化必须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不断实践、不断强化,才能成为本能反应,从而让文化变成业绩。

 

抓手3:习惯化动作

 

有了机制化约束和场景化训练,最终都指向了员工的行为习惯。因此,文化要真落地,必须成为组织所有人的“习惯动作”,就是那种不需要提醒也能自动运转的行为习惯。这一点,尤其困难,也非常考验管理者。

 

比如,某科技独角兽企业内部强调“数据文化”,就是通过日常工作细节把文化变成了员工的行为习惯。这包括:

 

  • 日常汇报必须带数据,没有数据不准开会;

  • 产品迭代必须有A/B测试支撑,个人判断不作数;

  • 内部对话习惯先问“数据怎么说”,再谈想法和策略等等。

 

这种“行为即文化”的做事方式,才是真正硬碰硬影响业绩的核心力量。

 

 

 

3个实战案例:优秀企业是如何将文化变业绩的

 

案例1:奈飞(Netflix)——用信任文化重塑组织效率

 

奈飞提出的“自由与责任文化”,核心不是简单放权,而是“极限信任+极限负责”。

 

内部几乎没有报销审批、休假审批,但员工必须对结果承担极端责任,任何推诿、偷懒、过度防守的行为都会被淘汰。

 

这种文化极大提升了奈飞的创新效率与团队灵活度,使其在流媒体大战中长期保持领先。

 

案例2:宜家(IKEA)——坚持低价文化穿越周期

 

宜家一直强调“低价文化”,不单是给顾客便宜,而是深入到运营机制里。比如:

 

  • 所有设计、供应链、仓储流程围绕成本控制来运作;

  • 产品设计必须符合“大批量、低单价、易运输”的原则;

  • 内部奖励机制围绕“节约”展开,节省成本是重要绩效指标等等。

 

这种文化让宜家在全球经济周期波动中稳健成长,持续保持盈利能力。

 

案例3:微软(Microsoft)——“成长心态”驱动转型成功

 

在CEO纳德拉上任后,微软内部核心文化转向“成长心态”,倡导持续学习、开放合作、打破部门壁垒。具体落地动作包括:

 

  • 内部绩效考核纳入“学习指标”和“跨部门协作评价”;

  • 领导层带头示范,不怕承认错误,鼓励探索与试错;

  • 提倡知识分享,内部设立广泛的交流机制等等。

 

这一文化转型极大推动了微软的云战略和技术创新,使公司市值翻番,重回全球科技巨头之列。

 

 

 

五步实操法:如何让“软文化”变成“硬业绩”

 

这里有一套“C-A-R-E-S”文化落地法,通过5步实操,帮助组织把文化从口号变为业绩杠杆。具体包括:

 

C(Clarify)文化澄清:明确文化核心,不讲空洞价值观,而是聚焦“关键行为模式”。比如:

 

  • 遇到冲突优先协同还是优先自保?

  • 面对变化是主动转变还是被动等待等等。

 

简单讲,文化必须“可操作、可描述、可识别”。

 

A(Anchor)机制锚定:把文化嵌入业务核心机制中,而不是停留在愿望里。比如:

 

  • 薪酬绩效、晋升规则、资源配置、项目审批等核心环节都要嵌入文化标准;

  • 强制性机制让文化“必须做”,而非“选择做”等等。

 

R(Rehearse)场景演练:定期创造真实业务场景下的文化演练。比如:

 

  • 战略复盘、冲突管理、客户服务、项目协作等场景必须训练文化反应;

  • 管理层必须带头“演练”,树立示范、打造标杆等等。

 

E(Embed)习惯内化:通过工具和流程,让文化成为下意识动作。比如:

 

  • 数据决策工具、复盘机制、反馈工具等,强制固化文化动作;

  • 日常工作流程里默认嵌入文化动作细节等等。

 

S(Signal)持续放大信号:组织必须持续释放“文化信号”。比如:

 

  • 管理者要言行一致、反复强调关键文化行为;

  • 用真实故事传播文化影响力,强化行为榜样等等。

 

你以为文化是氛围,其实它是组织的底层操作系统;

你以为文化是软实力,其实它硬碰硬决定你的业绩边界;

你以为文化不急,结果它早已在暗中影响你的每一个战略、每一个项目、每一次绩效。

 

文化,从来就不仅仅是软实力,而是真业绩。现在开始,转型刚刚好。

 

(全文完)

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