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战略错了,而是你总是陷入频繁的战略重启
在近期的年中战略盘点过程中,除了最该做“减法管理”之外,另一个发现是:很多企业不是缺战略,而是在战略这件事上左顾右盼、节奏失控、频繁重启。比如:
-
年初好不容易定好的战略方向,还没坚持到Q2,老板就要迫不及待的“响应市场变化”,转向另一优先级(比如,“更好的口碑”变成了“更快活下来”;
-
上个月还在全员推进的某个重点战略项目,这个月突然暂停,不是因为这件事不重要了,而是因为高管说“现有的资源要支持更紧急的任务;
-
新战略发布不久,全员宣贯的事刚做完,大家还都沉浸在新战略的将信将疑之际,相关的流程再造还没走完,公司就马上切换新的战略目标和路线图;
更要命的是,公司的每次战略转向都能自圆其说,每次战略重启都说是“顺势而为”,但员工的感受却是:前一轮的战略任务刚进入状态,就被打断了;刚适应的战略节奏,又要重排;战略方向总在变,让人无从适应,只会停在原地等命令。
到底是向左,还是向右?这就涉及到企业另一个战略困境:很多企业不是没战略,而是战略总在切换或重启;不是没方向,而是节奏始终混乱;不是没人干活,而是让人毫无章法的推进。简单总结,这就是组织“战略节奏失控”的典型症状,包括:
-
冲得太猛,变成虚火;
-
换得太快,变成内耗;
-
到处穷忙,但没有深度:
-
开始行动特别快,但项目烂尾非常多。
在这种状态下,哪怕你的战略方向再对、资源再多、领导力再强,组织也无法走向真正的战略成功。
因为你的战略重启太多了。
为什么有的企业总会战略重启?
在过往的管理咨询与培训项目实践中,我们发现,之所以很多企业会陷入到战略重启,主要是因为陷入到以下3个典型误区:
误区1:把“反应快”当成“灵活性”
这几年,尤其是VUCA理念(特指当前市场变化多端,越来越不确定、模糊、变化的状态,最早来源于军事,是4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)越来越被很多企业接受的情况下,“敏捷”就成为大家的共识:战略要敏捷,执行要敏捷,项目要敏捷,变革要敏捷,创新要敏捷等等。然而,很多企业理解的“敏捷”,直接变成了“快变、急变、马上变”。
比如,收到一个客户抱怨,就要立刻改产品;看到一个竞品上线新功能,就立即跟进;外部市场形势稍微变化,就马上全盘调整目标等等。敏捷本身没问题,但但敏捷蜕变为“急变”的时候,这种“凡风吹草动必马上响应”的重启,并不是真正的敏捷,反而是一家公司战略失控的节奏。
要知道,真正的敏捷,是“围绕战略目标的有节奏调整”,而不是“每一次都全盘推倒重来。
误区2:把“所有任务都同步推进”当成“卓有成效的战略执行”
为什么有些组织的战略节奏混乱?原因千万条,最根本的是这一条:老板和高管们,希望同时推进所有战略任务。这必然会导致:
-
各条线都要“向上对齐”,都要证明自己“坚决和战略保持一致”,于是,都列了一堆项目,没人想砍;
-
所有中层都被动员起来,都要向公司和上级展示“战略成果”,这种情况下,每个中层都要抓的事,但未必是该做的事;
-
战略目标对齐这件事,仅仅停留在想法上,至于这个项目该不该做、如何对齐、哪些重点抓等问题,没有人关心,只剩下执行环节的“自转”。
这样做的结果是:组织就像一辆拉着十多个挂车的绿皮火车,每节车厢(部门)都往不同方向用力,每节车厢(部门)都认为自己是最坚定执行公司战略的。然而,真相却是走得慢,还容易翻车。
因为战略节奏的本质,其实是有选择的放弃。
误区3:把“战略节奏调整”当成“战略升级”
对于战略节奏调整,最容易被组织内大多数人所误解的是,将“(战略)节奏微调≠战略(推倒)重启”。
所以,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公司的“战略大跃进”:动不动就发布新的战略愿景和路线图,动不动就全员重新达成共识,动不动就全员宣贯并重新培训,对外还号召是“战略敏捷”。难道这家公司果真与“动不动”有仇?
事实上,既定战略遇到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很正常,需要战略微调也是常见的,但真正该做的,往往是战略节奏微调、战略资源再分配、流程机制的局部优化、战略路线图的局部调整等等,而不是将之前所有的战略考量与共识全部推翻,然后再来一轮重启。
因为每次战略重启或翻转,都会让组织内部消耗一次“信任预算”,团队很快会进入“看老板脸色、看上级动作、不看战略逻辑”的状态。这又会让组织的战略执行陷入僵局。
反过来看,那些优秀的企业并非没有经历过战略重启,但他们不可能总是处于“战略重启”的状态。即便是乔布斯和马斯克,也不敢天天翻转战略。
那么,优秀企业有哪些好的经验与最佳实践?
战略节奏感强的组织,靠的是“三段式战略推进力”
在战略节奏感这件事上,优秀公司是如何做的?我们发现,要想让公司战略不只停留在方向层面,还能走得远、走得稳、走的卓有成效,优秀公司必须具备“三段式战略推进力”:
第1段:启动清晰,聚焦发力
在公司战略的启动阶段,组织最怕“虚启动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动员会开了、PPT讲了、KPI合约签署了,但组织上下并不清楚:
-
今年的战略重点到底是什么?
-
基于战略重点的路线图是什么?
-
每一个战略节点,谁是真正的Owner?
-
遇到冲突问题,战略优先级怎么排,资源怎么配,节奏怎么走等等。
事实上,战略节奏管理的第一步,就是将战略启动阶段做到“明确清晰”。
以华为为例:在推动战略项目落地时,华为从不搞“大而全”的宣讲,而是用“项目章程+责任矩阵”直接落地启动。比如:一个新业务方向确立后,华为会指定“战略抓手项目”,配备“业务Owner+作战中台”,并在启动初期明确“五件事”:目标场景、业务指标、关键路径、资源清单、节奏节点等等。战略启动清晰了,战略推进就不会乱。
第2段:中段稳定,保持节律
如果说,很多企业的第1段发挥还不错,那么,最容易出现战略节奏失控的,往往是从“战略中段”开始的。最常见的情况是:战略启动初期热情满满,而到了推进阶段,项目堆积、方向动摇、协同混乱。这个时候该怎么办?关键是要建立“中段节律机制”,比如:
-
固定节奏的复盘会,不为通报KPI,而为识别“节奏错位”;
-
设立“战略节奏阶段标准”,如果不达标,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;
-
组织中的中台角色参与“节奏引导”,而不是只做服务支撑,让公司价值链一体推进。
以字节跳动为例:字节挑战在 OKR 推进中极为重视战略节奏引导。在每个季度目标拆解后,都有类似“战略节奏”管控的角色,负责观察推进相关部门的战略节拍是否跟得上、是否发生偏移等等。如果出现偏差,就会被主动干预,要么砍掉(前期看)不必要的动作,要么调整战略资源部署,要么协调各部门缩小分歧、达成共识等等。这些过程纠偏的做法,让字节跳动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,仍保持了战略执行的组织定力。
第3段:收尾有力,构建闭环
还有一种情况,那就是很多公司的战略节奏错乱问题,并非出现在启动或执行环节,而是最后的收尾环节。比如,旧项目还没收尾和复盘,新项目就匆忙上线。每一轮战略推进,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,然而,等到下一次战略任务执行,相同的问题又出现了。
战略层面的收尾,可不是给个“复盘报告”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:
-
总结前一阶段的关键经验(尤其是失败经验);
-
把实践验证过的有效动作转化为标准流程;
-
对结果负责,基于事实和数据,兑现奖惩机制(哪怕是被人钻了空子);
-
做好组织层面专业知识库的沉淀与分享等等。
以特斯拉为例:在每一次阶段项目结束后,特斯拉都会做“项目深度复盘”,一般是项目组全员参与,要找出三个关键变量:
-
这次成功/失败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什么?
-
哪个动作是核心驱动要素?能否复制(如果成功)或规避(如果失败)?
-
哪些流程与机制是约束性因素?从效率和成果出发,下一步如何优化?
看到没,特斯拉是把“收尾”当成下一轮“战略节奏”启动的前提。
战略节奏管理的解决方案:构建四大战略节拍系统
对生产制造企业而言,有一个词一定不陌生,那就是“生产节拍”。同样,要想让组织战略不失控,靠的肯定不是口号和共识本身,也不是大家的自觉性,而是回到“战略节拍系统”,从系统的角度来管控组织,让公司战略“什么时候该快,什么时候该慢,什么时候该微调,什么时候该重启”等问题变得有章可循。分别有4大战略节奏系统:
系统1:设立战略节奏路线图
比如,把公司的战略目标拆解为3-5个关键推进阶段,每个阶段要明确:
-
达成标准;
-
时间节拍;
-
资源分配;
-
权责体系等等。
当然,战略节奏不能太密或太松,要根据先前讨论过的战略目标挑战性来决定。
系统2:建立“战略节奏例会机制”
这一点,很多组织都不陌生,因为“理会”经常开。然而,与平时的例会不同,战略节奏会要关注的是:
-
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节奏阶段?
-
当前某个节奏是否打乱了其他节奏?
-
是否需要“节奏暂停”而非强推等等。
这样的做法,可以将组织的战略节奏体系转化为可控性更强的节点体系,便于结构化推进战略落地。
系统3:明确“战略节奏调度权”
要知道,不是所有人都有权临时战略调整节奏, 最好的做法是设立“战略节奏调度者”或“战略节奏审议机制”,类似于项目管理中PMO机制。这个角色或机制,主要负责:
-
战略节拍是否合理?
-
加资源(加多少资源)是否必要?
-
减项目(减什么项目)是否及时等等。
战略节奏,最怕老板拍脑袋,如果不能从机制上解决问题,战略节奏感问题很难调整。
系统4:设定“战略收尾期”
从逻辑上讲,每个战略周期必须预留“战略收尾期”,专门用于旧项目关账、知识沉淀、团队轮换等等。其中,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战略阶段复盘这件事做真做实,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考前面有关战略复盘的文章。不让学费白交,不让教训白长,这对于组织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。
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:节奏不对,战略崩溃;节奏太快,组织过载;节奏太慢,内耗不断。如果节奏混乱,导致公司战略不断重启,问题就更大了。
原来,节奏感才是组织战略管理的高级阶段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