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越“管得勤”,业务可能越“无力”
很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困惑:自己明明非常上心,天天早会、周例会、日复盘、任务钉钉催办、微信群同步,恨不得每一步都盯着走、每一环都亲自过问。可到最后,团队依然慢,绩效依然差,问题依然反复,管理者的“勤奋”却换来不来任何改变。
你纳闷:我已经这么“拼”了,为什么还是没结果、没增长、没效率?
事实上,你以为你“在管业务”,但真相是:你只是“在管动作”。用“管动作”来替代“管业务”,这或许是对管理的最大误解。
你盯进度、管节点、听汇报、催复盘,关注的可能只是“有没有做、做了多少”,但你可能从来就没有追问过:“为什么做这个、做的方向对不对、有没有影响真正的业务变量”等等?
你以为你是在“推进业务目标达成”,但其实你可能只是在“维持表面秩序”。
你越是“勤奋的管理”,组织越容易陷入“动作正确,结果无感”的陷阱。
为什么会这样?
你不是在推进业务,只是在重复“动作管理”的幻觉
管理者对执行动作控制越多,反而对业务目标的实质推动越弱。从管理上讲,这其实是一种“动作管理幻觉”(Activity Management Illusion)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说到底,是因为你的管理不是基于业务逻辑,而只是执着于动作本身。“动作正确,结果无感”,往往有三种典型表现:
第1种:用任务驱动替代目标驱动
比如,管理者推进一个项目执行,一般都会不断的分解目标、拆解任务、部署动作、监督完成。事实上,动作很重要,也应该按照要求做,但这里的重点,不是“做动作”,而是“做到动作要求的效果”。回到效果,才是真正的目标驱动,而不是任务驱动。比如:
-
要求团队拜访10个客户,但结果只是“拜访了”,至于拜访的实际情况,没人关心;
-
要求团队完成5个降本增效任务,但结果只是“做了5个任务”,至于降本增效的目标达成情况,仿佛一开始就不重要;
-
要求团队天天提交日报,日报确实提交了,每天还都很准时,但团队的业绩与绩效没有任何改观,甚至那个交日报最准时的,业绩最差;
用任务(动作)驱动来替代目标驱动,这会让团队陷入到“任务做了,结果没有”的恶性循环。
第2种:用表层问题代替根因思考
什么是表层问题?充其量只是症状。比如,执行力差、项目推进慢、客户投诉多等等。很多管理者看到表层问题就坐不住了:
-
如果是团队成员执行力差,马上强调态度问题,仿佛态度问题解决了,业绩结果就改变了(这类鸡汤文太多了,真正管过团队,经历业绩增长周期的管理者都能懂这种鸡汤文的危害,不再赘述);
-
如果是项目推进慢,马上开始盯项目日报的频率,以为只要日报交的勤,项目推进慢的问题就能解决(不会深挖项目推进慢的本质原因);
-
如果是客户投诉多,马上开始加强服务态度培训,重新再强调一遍“客户至上”,认为这样的做法,可以减少客户投诉,事实果真如此吗,客户投诉的根本原因找到了吗?
停留在表层问题上,不去思考根因问题,往往导致的结果,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。流程、机制、策略、人岗匹配、考核体系等等,这些问题不触及,光靠态度和日报,很难治标又治本。
第3种:动作达成代替结果达成
早年的谷歌,曾大力推行内部知识分享平台,安排大量工程师定期更新技术文档,系统记录详尽。这对于技术团队的成长非常重要,然而,一段时间过去了,团队反馈“这些知识沉淀压根没提升研发效率”。
后来,谷歌管理团队分析后发现,文档数量的增加(这个动作最容易做),并未真正影响项目推进效率,反而让工程师在非核心工作中耗费大量精力。后来,谷歌调整了知识分享的做法,不再执着于“知识文档产出”这个动作,而是转向了“问题解决率”与“代码复用率”。
从这一步开始,谷歌在知识分享平台建设层面,正式完成了从“动作管理”到“变量管理”的升级
其实,管理者都明白,你要的不是动作,而是结果。不能再让“会议开了、通知发了、培训也做了,但客户行为没变,用户数据没涨,业务瓶颈仍在”的情况继续发生。
怎么改?
从“管动作”到“管业务”,最应该关注的是业务变量
在通用电气(GE)前CEO看来,优秀的管理者,应该关注的绝不是“动作是否完整”,而是“业务变量是否被撬动”。
业务变量是什么?说到底,是影响业务结果的关键因子,不是工作量,而是“有效杠杆”。比如:
-
很多ToB行业的销量变量,是有效拜访量与转化率,而不是销售线索本身;
-
很多ToC行业的运营变量,是留存率而非内容数,多个内容凑数不如一篇爆款;
-
产品的变量一定是用户体验、首单与复购,而非功能上线频次,或者功能多领先;
从“追动作”到“追变量”,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能力:
1、拆解变量的逻辑能力:能问对问题,识别因果链条。比如:是不是用户画像错了?是不是路径转化断裂了?是不是产品价值点不明确?一问到底,问到根本,这需要管理者持续提升深度洞察业务的水平;
2、识别无效动作的判断能力:千万要警惕,忙≠有效。一旦识别出那些对于业绩产出和团队绩效无效的动作,哪怕看起来多么的合情合理,也一定要敢于出手“砍掉无用动作”,把资源集中在能撬动业务成果的关键点上;
3、提升“动作到变量”的机制设计能力:还记得亚马逊的增长飞轮吗?每一个关键点,都是亚马逊的业绩增长引擎,而前后又能形成持续循环的“闭环”体系。因此,管理者要设计从“动作到变量”的管理与运营机制,从目标分解 → 结果验证 → 持续复盘 → 再次聚焦,最终形成“用动作引爆变量”的节奏,而不是“动作不断,业绩不变”。这一点尤其难。
以星巴克为例。曾经有一段时间,星巴克在北美市场面临门店增长乏力的问题,星巴克前CEO舒尔茨与区域管理团队进行了调研和走访,他们并没有简单的强化“开店速度”或“促销频次”,而是通过调研走访与数据分析发现:(北美市场)顾客满意度的最大变量(影响因素),并不是产品价格或新品数量,而是“点单等待时间”。
怎么办?基于“点单等待时间”这一变量,星巴克北美团队开启了数字化点单与移动支付流程优化,极大提升了门店周转效率,实现了“业务变量”的有效撬动,最终实现了北美市场的业绩增长。
那么,管理者该做点什么,才能从“管动作”转向“管业务(变量)”?
你要从“动作管理者”升级为“业务驾驶员”
如何从“管动作”转向“管业务(变量)”?一个明确的结论是:管理者要从“动作管理者”,升级为“业务驾驶员”。事实上,一位优秀的管理者,不该仅仅是“监督动作”,更应该是“目标导航”。
以华为为例。华为“出海”这件事,从一开始就不顺利,其消费者业务在海外市场曾经历过多轮重大调整。在“出海”的早期阶段,华为很希望复制国内的经验,强调快速推进销售节奏,动作执行严密,然而效果却迟迟未见起色。后来,任正非在一篇内部讲话中提到:“(在海外市场拓展中)我们只是在推进执行节奏,没有校准价值变量,没有找到关键变量”。
之后,华为选择在某个区域市场进行试点,将消费者业务的重心转向了(当地)用户痛点与(区域)市场突围关键指标,通过本地化产品研发与渠道协同体系的调整,实现了当地市场的破局,海外市场的“本土化”策略由此成型。从“推进动作”切换为“撬动变量”,华为的海外业务形成了良性增长。
从“动作管理者”升级为“业务驾驶员”,管理者可以关注以下3个方面:
1、从流程盯人 → 逻辑找因:管理者要明白,包括日报、周报、复盘、系统、节点等都是工具,不是目的本身。有效管理的关键,在于找到真正的变量逻辑,而不是证明大家都“很努力”。
2、从推进进度 → 验证影响:无数事实都证明,“动作都在做”≠“事情在变好”。因此,管理者不能停留在推进进度这个层面上,而是要回到“是否有效”,聚焦在“变量对于结果的关键影响”,回到目标层面进行导航;
3、从统一动作 → 差异打法:在业务初期,为了提升效率,标准化与SOP是绕不开的一道坎。然而,随着业务的推进,管理者除了要关心标准化动作外,还要回到不同业务、团队、区域、客户的差异,差异藏着关键变量的真相,基于这些变量来设计差异化打法,或许才是业务破局的关键。
此外,你还需要一份“自问清单”,以判断自己是否陷入“动作幻觉”:
-
我关注的是动作表象,还是变量杠杆?
-
我考核的是任务完成,还是结果影响?
-
我复盘的是流程顺不顺,还是目标到没到?
-
我组织会议是为了交代任务,还是聚焦关键?
-
我设计流程机制的目标是完成动作,还是发现新增长机会?
停止“管动作”,开始“管变量”,转型刚刚好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