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不努力,而是太忙没产出

发布时间:2025-10-28 15:21:11

 

 

 

勤奋的管理者为何反而低效?

 

       勤奋也有错?这是不少管理者听到“越勤奋越低效”时的第一反应。

       在传统文化中,对“勤奋”的赞美几乎是条件反射:比如,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;比如,“天道酬勤”;比如“业精于勤而荒于嬉,行成于思而毁于随”等等。很早以前,刻在骨子里的潜意识告诉我们:只要足够努力,只要足够勤奋,没有办不成的事。

       但对管理者而言,这条公式正在悄然失效。有一个奇怪的现象:管理者越勤奋,组织却越低效,目标却越难实现。事实上,这不是因为勤奋本身出了问题,而是方向错了、方法不对。方向不对,越勤奋越偏离目标;方法错误,越勤奋越事倍功半。更重要的是,当勤奋成为掩饰低效的遮羞布,当管理者以行动的勤奋掩盖思考的懒惰,就更危险了。

       以特斯拉为例,马斯克以“拼命三郎”著称,但他的勤奋始终围绕“战略锚点”。在产能爬坡的关键时期,他吃住在工厂,只抓影响产能提升的核心瓶颈,其它问题则果断授权。这种有取舍、有方向的勤奋,才创造了Model 3上市初期的产能奇迹。

       反观某些企业的管理者,加班、回邮件、做PPT、填报表,每天忙得焦头烂额,但始终无法解答三个问题:我们现在做的事,能带来业务突破吗?我们的投入,产出比如何?如果换个方向和方法,是否效果更好?一旦无法回答这些问题,勤奋只能成为“自我感动”。

       雷军曾说:“风口比努力本身更重要”。他在40岁时意识到,真正的高手不是只靠勤奋,而是顺势而为。他的这份“多么痛的领悟”,后来转化为小米高速增长的战略打法,这正是高效的勤奋与低效勤奋的分水岭。

       勤奋的关键,不在多做什么,而在于做什么、怎么做、是否值得做。方向优先、方法重要,思考在前、勤奋在后,才是管理者该有的勤奋逻辑。

 

 

是什么让管理者越勤奋越低效?

 

       除了方向错、方法错之外,很多管理者之所以“越勤奋越低效”,还受三大因素影响:认知惯性、能力切换与组织文化。

       第一是认知惯性问题

       很多管理者在做员工时确实受益于“天道酬勤”。标准化工作中,只要肯干肯练,绩效差不了。但走上管理岗位,面对的已不再是线性问题,而是复杂多元变量——包括人性、战略、组织协同、资源盘活……这时候,还想靠“勤奋覆盖一切”,就显得太一厢情愿了。

       《赢》那本书中,描述过一位在GE(通用电气)工作多年的中层管理者说过的话:“我最失败的那一年,是我最努力的一年。”当年他主导一个流程改革项目,几乎天天加班,事无巨细亲力亲为。但最终,这个项目既没有提升效率,也没有落地。复盘时他才发现,流程设计本身方向错误、各部门没共识、底层问题没触及,他的勤奋,不过是在错误路径上加速罢了。韦尔奇特意把这件事作为典型,来表达他对那种“无意义的勤奋”的反对。

       第二是能力切换问题

       许多管理者在业务/技术上是高手,但在管理上却总是无能为力。他们常常陷入“用做业务的方式做管理”的陷阱——遇到问题,第一反应是“我来干”,而不是“谁来干、凭什么能干得好、如何保证不出问题”等系统性思考。他们习惯以个人英雄主义补救管理系统的不足,短期或许奏效,但长期一定代价高昂。

       华为内部曾做过一次高潜管理者画像调查,发现高效管理者并非每天最“勤奋”的那个,而是能迅速识别问题关键、调动资源解决、并能复制能力(个体英雄变组织实践)的人。换句话说,是“放大器”而不是“扩音器”。勤奋不是表现自己多能干,而是用来让组织整体提效的。

       第三是组织文化问题

       如果一个组织本身崇尚形式化勤奋——谁加班晚谁“更敬业”、谁在群里回信息快谁“更上心”,那管理者很容易被推入“低质量勤奋陷阱”。哪怕工作已经完成,也必须“刷存在感”;哪怕方向错了,也不敢停下来反思,因为“动起来才有表现”。

       多年前,我的一位客户(国内某知名快消品公司)曾一度陷入“表演式勤奋”的怪圈:管理层设定了“奋斗文化”KPI,比如邮件响应时效、在线打卡时间等。结果部门之间比拼“谁更拼”,却没人关注实际结果。最终业绩连降四个季度,组织一片疲惫。直到启动后来的组织变革与业务转型项目,这种“表演式勤奋”的文化才得以改观。

       所以,管理者要警惕:如果你每天很忙、很累,但并不清楚自己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、为组织带来了什么价值,那多半已经陷入了“勤奋的错觉”。

 

 

何为“高质量勤奋”

 

       管理者从低效到高效的三大转型

       要摆脱“越勤奋越低效”的困局,管理者需要一场“自我重启”:不能再以“做得多”自我感动,而要转向高绩效的管理模式,包括三个转型:

       转型一:改变认知——从“勤奋等于好管理”转向“有成果才是好管理”

       这场认知升级,很多优秀公司都经历过。

       以奈飞(Netflix)为例。在畅销书《奈飞文化手册》中,作者特别强调了这家公司在管理哲学上主张“自由与责任”:他们不强调员工在办公室待多久、加了多少班,而只看一点——有没有高价值成果产出?在奈飞看来,管理者的勤奋,不是“如何把人盯得更紧”,而是“如何让团队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”。

       这是因为奈飞管理层接受了这样一种认知重塑:流程服务于业务增长,业务增长来源于客户价值。如果流程本身不能带来业务增长,不能满足客户价值,那么这种流程就该被优化,这种错误流程上的勤奋就该被取消。

       转型二:能力重构——从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”转向“系统驱动+授权协同”

       何为优秀的管理者?管理学家巴纳德在《经理人的职能》一书中提到,无论是盈利组织(企业)还是非营利组织(政府或公益机构等),高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三项关键能力:

  •        战略判断力:能识别问题本质,聚焦核心问题与主要矛盾;

  •        组织驱动力:能整合资源、解决问题、授权分权、协同团队;

  •        学习反思力:能及时总结(那个时候还没有复盘这个词)、快速迭代、不断优化改进。

       以亚马逊为例,创始人贝索斯特别推崇“两个披萨原则”:任何团队(人数)大于两个披萨所能喂饱的人数,就太大了。其实,贝索斯的重点不是说一个团队必须大于或小于多少人,而是在提醒管理者:一旦管理链条过长、效率往往会被稀释。管理者必须快速判断、快速整合资源解决问题、快速进行学习和反省,而不是什么事总想着“自己亲自做”。

       转型三:文化变革——组织文化就是空气和土壤,它决定了勤奋的“质量”

很多时候,组织文化都是“看不见的手”,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。比如,如果所在的组织文化很推崇表演式勤奋、不以成果产出为导向,不鼓励真实复盘、不容忍失败试错,那么即使你个人再高效,也终将被吞没。

       谁主导和影响了组织文化?管理者——要么前任管理者,要么是现任管理者,直到公司老板和高管。所以,在文化变革这件事上,一定是“一把手工程”。微软的转型就是一个经典案例:新的CEO纳德拉上任后,一直在推进“移动为先,云为先”的业务转型,然后,他总会受到各种莫名其妙的牵绊,调研后发现,是组织文化的问题——微软的传统文化,更适合当年的PC时代操作系统一家独大的格局。后来,纳德拉发起文化变革,摒弃微软过去那种“权力斗争+完美主义+官僚形式”的组织文化,彻底转向“成长型文化”——强调协作、学习与创新。

       管理者不再按“谁更勤奋”来评估,而是以“谁创造了更大价值”来衡量。这个转型,是组织从低效勤奋走向高绩效文化的关键。

 

 

高效管理者的四步实操法

 

       如果你也是一个正在被“越勤奋越低效”所困的管理者,以下四步操作建议可以帮你破局:

       第一步:要有ROI思维,审视自己最勤奋的地方,是不是最该投入的地方

  •        把时间精力投入在真正影响结果的“关键路径”上,而非“不重要的事”;

  •        每周复盘一次:本周哪三件事最消耗我时间?对组织的价值产出有贡献吗?

       第二步:重新设计你的工作方法,而不是重复旧的勤奋路径

  •        能不能工具化?系统化?流程化?

  •        有哪些事,其实不该你做,而是应该交给团队或技术来做?

       第三步:建立“授权+协同”机制,而不是“凡事我都上”

  •        建立关键人负责制,每个目标找到对应owner;

  •        明确“结果+边界”,不能每件事都做微观管理,但确保有反馈机制。

       第四步:建立“成果价值型”的工作文化

  •        开会不是汇报勤奋,而是聚焦产出;

  •        评估员工不是看辛苦度,而是看贡献度。

       还是那句话:勤奋本身无错,错的是不思考的勤奋、逃避反思的勤奋、掩盖真相的勤奋。

       你可以很努力,但前提是:先做正确的事,再正确地做事。

       (全文完)

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