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目标认同了
执行为何还是乱?
当年度目标尘埃落定,你可能松了一口气。员工们在会议上积极表态,甚至在讨论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。你感觉这次目标已经“入心”了,团队的士气和认同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紧接着,你满怀信心地等待着执行层面的捷报频传,毕竟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了。
然而,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浇了下来。你发现,部门内部的执行还是乱作一团,项目进度一拖再拖,承诺的里程碑总是无法按时交付。你问员工:“目标不是都认同了吗?为什么执行起来还是这么困难?”他们可能会挠挠头,一脸无辜地回答:“老板,我们真的想做,但……”
这个“但”字背后,藏着一个巨大的鸿沟。想做和“能做”之间,差了一个银河系。
很多管理者很无奈:天天设目标,天天开会沟通,天天强调共识,但最终的结果是,目标在PPT里熠熠生辉,执行在现实中却磕磕绊绊。这就像一名赛车手,即使他拥有夺冠的雄心壮志,如果没有一辆性能优越的赛车,没有充足的燃油,没有一个专业的支持团队,他的“想做”永远无法转化为“能做”。
很多管理者有个错觉:认为目标只要“入心”了,就等于“落地”了。但现实是,从“认同”到“执行”的转化,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支撑,包括能力、资源和方法。缺失了任何一环,再强烈的意愿也会变成无谓的内耗。这就是很多企业在目标落地层面的真实困境。
为什么会这样?

目标为何难达成?
就这个问题,我们调研和访谈了很多企业管理者。在他们看来,之所以很多企业在目标执行层面陷入混乱,并非是因为员工缺乏意愿,而是因为他们在目标落地与执行层面,陷入到三个认知误区:
认知误区1:把执行当作“单打独斗”,而非“系统作战”
很多企业在分解目标时,只关注“任务”的分配,而忽略了执行过程中的“系统支持”。要知道,一个宏大的目标,需要多部门、多角色、多资源的高度协同。但现实中,每个部门只管自己的那一摊,当需要跨部门协作时,就会陷入“推诿扯皮”的困境。员工觉得:“我的任务完成了,但其他部门不配合,我也没办法。”
真相是: 执行不是“单点作战”,而是“系统作战”。一个高效的执行系统,需要将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“行动链条”,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、资源支持和协同机制。这就像一个乐队,每个乐手都想把自己的那部分弹好,但如果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,没有清晰的乐谱,没有互相配合的节奏,最终只会是一场灾难。
认知误区2:把能力当作“理所当然”,而非“持续建设”
当一个新目标被设定时,管理者往往会假定团队已经具备了达成目标所需的所有能力。但现实是,很多目标是具有“挑战性”和“不确定性”的,这意味着团队需要新的技能、策略与方法。如果管理者没有为团队提供相应的培训、赋能和支持,员工即使想做,也无从下手。
真相是: 能力不是“理所当然”的,而是“持续建设”的。目标与能力的匹配,是目标能否落地的关键。一个优秀的管理者,不仅是“目标设定者”,更是“能力建设者”。他们会像教练一样,评估团队的现有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,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和赋能计划,确保团队“能做”。
认知误区3:把目标当作“固定数字”,而非“动态过程”
很多企业在设定目标后,就将其视为“固定数字”,直到季度末或年末才进行复盘。他们忽略了市场和环境的动态变化。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,员工会感到困惑:“我们还要继续按照原计划执行吗?但现在的情况和年初已经完全不同了。”
真相是: 目标不是“固定数字”,而是“动态的过程”。一个高效的执行系统,需要建立起“持续复盘”和“动态调整”的机制。管理者需要定期(例如每周、每月)与团队进行复盘,识别执行中的偏差,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、计划和资源进行调整。这就像一个导航系统,它不会告诉你:“沿着这条路一直走”,而是会根据实时路况,为你规划最佳路线。

他山之石
要将“想做”的意愿转化为“能做”的执行力,需要一套严谨而灵活的体系。以下三家企业的实践,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启发:
案例1:宝洁的OGSM
宝洁(P&G)作为一家全球消费品巨头,旗下拥有数百个品牌,如何确保庞大的组织高效运转,将公司战略落实到每一个团队?他们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OGSM工具。OGSM是Objective(目的)、Goals(目标)、Strategies(策略)和Measures(衡量)的缩写。宝洁的每一个部门和团队,都会将公司宏大的战略目标,通过OGSM工具层层翻译和分解。
例如,公司的战略目的是“提升市场份额”,部门的Goal就会具体到“新增100万用户”,Strategy会是“推出新品并加大线上推广”,而每个团队和员工的Measures则会细化到“每周发布5篇新品社交媒体内容”或“完成10场线上直播”等等。这种方法确保了每一个员工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日常的工作,是如何直接支撑公司的宏大目标的。
给我们的启示: 员工之所以“想做但不知如何下手”,是因为目标过于抽象。宝洁的OGSM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“翻译器”,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的、可操作的行动,让员工的努力有清晰的指引。
案例2:特斯拉的“第一性原理”
在特斯拉,马斯克推崇的“第一性原理”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,更是激发团队“能做”的强大工具。当团队面对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时,例如“将电池成本降低到现有水平的一半”,他们不会去想“这太难了”,而是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,将问题拆解到最基本的要素。他们会问:电池的本质是什么,它由什么材料构成,这些材料的原始价格是多少等等。
通过这种方式,他们跳出了传统的思维框架,打破了“想做但能力不足”的认知局限。这种思考方式,能够激发员工从根本上重新审视问题,找到颠覆性的解决方案,从而将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。
给我们的启示: 很多时候,员工认为“不能做”,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被现有方法和经验所束缚。管理者需要引导团队打破思维定式,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,重新定义问题,从而激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全新能力。
案例3:GE的“增长五步法”
在杰克·韦尔奇时代的GE,为了确保每一个业务单元都能实现高增长,他们建立了一套严谨的“增长五步法”流程。这套流程将增长目标转化为一套可遵循的行动路径。包括:
-
第一步:明确增长目标;
-
第二步:分析市场与竞争对手;
-
第三步:制定相应的策略;
-
第四步:将策略分解为可执行的行动;
-
第五步:定期复盘与调整。
这套方法论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清晰的“工具箱”,当他们面对一个陌生的增长目标时,他们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开始,每一步需要做什么,以及如何评估结果。这种流程化的管理,大大降低了目标执行的难度,让员工不再因为缺乏方法而感到迷茫。
给我们的启示: 目标落地需要一套可复制的“方法论”。管理者不仅要告诉员工“做什么”,更要提供“怎么做”的工具和流程,帮助他们跨越从“想”到“做”的鸿沟。

让“想做”变“能做”
要将“想做”的意愿转化为“能做”的结果,管理者需要像一个优秀的教练,从能力、资源、方法论三个维度系统化地构建支持体系。以下4个步骤,可以帮助你将目标真正落地:
第一步:目标可视化,做到“可分解”
-
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子目标:把公司的宏大目标拆解成部门目标,再进一步拆解成岗位级任务;
-
制作“目标结果链”:用可视化的图表,画出目标如何逐级传导,让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工作与整体目标的关联;
-
定义可感知的任务:确保每个岗位都能回答一个问题:“我今天做的事,和整体目标的关系是什么”等等。
提醒: 让员工不再觉得目标遥不可及,而能在日常工作中清晰看到价值贡献。
第二步:能力评估与赋能,做到“能胜任”
-
评估能力差距:在目标设定后,立即评估团队的现有能力与达成目标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;
-
提供针对性培训:针对能力差距,为团队提供相应的培训、工作坊或导师辅导;
-
建立知识分享机制:鼓励员工将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享,形成团队内部的“学习圈”。
提醒: 当员工知道自己有能力、有工具去完成任务时,他们的执行力会成倍提升。
第三步:资源承诺与保障,做到“有支撑”
-
建立项目预算制:为重点项目设立独立的预算池,确保关键项目的资源得到优先保障;
-
授予项目经理“真权力”:赋予项目经理调动资源、决定优先级和做出决策的权力,让其真正对项目结果负责;
-
建立“资源承诺清单”:在项目启动时,让所有参与方列出承诺提供的资源清单,并书面确认,将承诺转化为责任。
提醒: 资源到位,是目标从“想做”到“能做”的最重要保障。
第四步:持续复盘与纠偏,做到“不跑偏”
-
把复盘频率定下来:例如“月度偏差复盘+季度经验复盘”,确保对执行过程进行持续跟踪;
-
复盘不是只看结果:复盘要看过程,分析“为什么偏离”,“怎么纠正”,并沉淀为可改进的行动清单;
-
建立“透明化看板”:利用工具,将任务、进度、责任人、资源使用情况公开可视化,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进展,从而实现自我纠偏和互相监督。
提醒: 目标从“一次性口号”变成“循环改进”,组织就会逐渐形成目标驱动的习惯和文化。
实际上,当目标带着可分解的行动指南、能力建设的持续赋能、资源保障的强大支撑与复盘纠偏的动态调整时,它才会真正落地,变成推动组织战略落地的强大驱动力。
(全文完)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