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天天喊要创新,结果却只是换汤不换药?

发布时间:2025-09-02 15:08:02

 

 

你以为是在“创新”

其实只是“换汤不换药”

 

       行业内卷之下,无论是老板还是中高管,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:我们必须创新!

 

       创新肯定没错。内卷的本质,其实是产品同质化,是存量博弈,是传统经营方式的边际效应下降。这个时候,做创新肯定有价值。

 

       然而,要创新是一码事,现实情况又是另一码事。很多企业的现实情况是:

 

  •        产品换了个包装,叫创新;

  •        营销加了个新渠道,叫创新;

  •        组织改了个架构,叫创新。

 

       结果呢?客户依旧无感,业务依然停滞,增长始终乏力。

 

       为什么?

 

       原因很简单:这些所谓的“创新”,本质上只是形式层面的改头换面,换的只是“汤”,却没换“药”。

 

       而真正的创新,不是去过多关注形式上的变化,而是实现价值层面的重构。这既包括客户价值,也包括产品价值,还包括从产品到客户的通路(流程与路径)价值等等。

 

       而那些只关注形式的创新,往往会陷入“创新无效”的误区。

 

 

企业创新三大误区

 

       调研中,我们发现,那些“换汤不换药”的伪创新,广泛存在于很多企业,他们普遍走入了三个误区:

 

       误区1:形式替代本质

 

       很多企业习惯性地把“表面变化”当作“创新”。比如:

 

       一些快消品公司,几乎每年都在推新包装、新口味,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包装,而是健康、口感、场景体验。结果就是新品推出不断,销量依旧停滞。

 

       误区2:追热点代替真价值

 

       一听说短视频火了,就立刻转战直播;一听说AI火了,就立刻加个AI功能。追热点本身无可厚非,但为了追热点而追热点,全然不顾自己的客户属性与需求场景,追热点就成了“快速自杀”。

 

       而真正的问题在于,追热点的这些动作,并没有真正做到基于客户价值的重构。产品还是那个产品,服务还是那个服务,流程还是那个流程,然后你告诉客户,我在做创新,谁信呀。

 

       任何时候,“热点”只是形式,客户是否因此而获得新体验,才是创新的本质。

 

       误区3:组织动作代替业务突破

 

       很多企业开创新大会、设创新部门、搞创新评选,看上去动作频频,但更多还是停留在口号与表态上,最终缺乏行动支撑,成为有名无实的“面子工程”。

 

       比如,很多企业把之前的技术中心改名为“创新中心”。干的还是之前的那些活,用的还是之前那套方法,然后幻想着通过改名为“创新中心”的方式,来实现创新。这种脑回路,也算骨骼清奇。

 

       而真正的业务增长,并不会因为多一个“创新中心”而发生质变,也不会因为领导多么重视就自动实现了全员创新。

 

       一句话总结:伪创新,解决的只是内部焦虑,却没有触及客户价值。

 

       那么,什么才是真创新?

 

 

真创新的两个案例

 

       之前我们提到过,企业真正的创新,从来不是“花拳绣腿”,而是“价值逻辑”的重构。

 

       换句话说,创新不是“做了多少新东西”,而是“能不能创造新的客户价值”。比如:

 

  •        对客户:有没有解决新的痛点,带来新的体验?

  •        对企业:有没有形成新的增长引擎,而不仅是重复动作?

  •        对团队:有没有升级新的工作方式,而不是一切“就如昨日”?

 

       从这个角度而言,创新的本质,不在于“看起来新”,而在于“真正改变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”。让我们看两个案例:

 

       案例1:特斯拉的第一性原理

 

       马斯克在特斯拉推动创新时,强调的从来不是“行业的习惯做法”,而是其心心念念的“第一性原理”。

 

       而所谓的第一性原理,用马斯克的话讲,就是“回到事物本质,重新推演最优解”。这个原本源于物理学的原理,被马斯克在电动车研发领域做到了极致。

 

       当时,电动车行业普遍遵循的逻辑是“在现有电池上做迭代”,于是不断改良,但成本始终居高不下。马斯克反其道而行之,没有沿用行业的惯性动作,而是直接回到“电池本质”,从化学和材料学角度重新定义电池体系。结果,特斯拉实现了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,并迅速拉低了电动车整车成本。

 

       这不是“换汤不换药”的小修小补,而是基于本质规律的价值重构——既给用户带来了更长续航的体验,也给企业带来了规模化盈利的路径。

 

       案例2:3M的系统化创新

 

       3M被称为“百年创新工厂”,它的成功秘诀不在于“动作频繁”,而在于“机制设计”。

 

       3M有一个著名的“15%规则”:允许研发人员用15%的工作时间,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创新项目上。这看似只是一个组织动作,但背后的价值逻辑是——给员工创造土壤,让“自发探索”转化为“系统创新”。

 

       于是,便利贴、透明胶带、防护口罩……这些爆款产品陆续被创新出来,成为全球畅销品。3M的这些创新做法,后来也让包括苹果、谷歌、微软、亚马逊等在内的科技企业受益,成为创新领域的通用做法。

 

       事实上,3M真正重构的,不是“形式”,而是“创新机制”。它创造了一种可持续的价值发现路径,而不是停留在短期的改包装层面。

 

 

实操方法:

企业创新落地工具箱

 

       很多企业总是口头上强调“创新”,结果走到最后,往往成了“改包装、加渠道、换口号”。而从优秀企业的实践看,创新要真正落地,需要的是方法,而不是口号。以下是结合多家优秀企业创新实践整理出来的创新落地工具箱,大家可以按需取用:

 

       方法1:创新价值透视“三问”——区分“形式”与“价值”

 

       在创新之前,企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

 

       1、这个创新,会不会让客户减少痛点?

       2、会不会让客户获得新增体验?

       3、能不能让企业找到新的增长杠杆?

 

       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,只有“动作好看”,而没有“客户真感知”,那就是伪创新。

 

       方法2:创新业务变量“五问”——找到真正能撬动创新结果的因子

 

       创新当然不能只看“动作数量”,而是要盯住关键的“创新业务变量”——就是那些能带来客户价值增值的关键要素。怎么做?有一个创新业务变量“五问”:

 

       1、这个动作撬动的业务变量是什么?

       2、这个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有多大?

       3、有没有比它更关键的变量?

       4、我们能否用更少的资源,撬动更大的变量?

       5、如何验证这个变量的变化?

 

       示例如下:

  •        销售:不要只盯“拜访次数”,而要看“有效拜访转化率”;

  •        运营:不要只看“发了多少内容”,而要看“留存率是否提升”;

  •        研发:不要只数“功能上线频次”,而要看“用户使用体验是否更顺畅”等等。

 

       方法3:创新机制“三步走”——靠谱的创新,靠机制而非灵感

 

       对企业而言,永远要记住,真正靠谱的创新,不是靠个别天才的灵光一现,而是靠组织的制度设计。

 

       比如,3M的“15%规则”(允许员工 15% 的时间做自选创新)、鼓励跨部门团队孵化新点子、设立“创新基金”,奖励从实验走到市场的项目等等。靠机制,而不是靠点子,创新才能可持续。怎么做?有一个创新机制“三步走”供参考:

 

  •        第一步:给空间——设定团队成员可支配的创新时间/资源;

  •        第二步:给土壤:允许失败,重点看能否沉淀经验;

  •        第三步:给激励:把真正产生新价值的创新,纳入晋升与奖励。

 

       方法4:创新价值验证闭环——防止“自嗨”

 

       创新最怕企业“自我感觉很好”,结果客户压根没感觉。如何验证创新价值?有一个“四步闭环法”:

 

  •        第一步:定义目标——明确要撬动的变量(如留存率、转化率);

  •        第二步:快速试点——小范围试验,而不是试图煮沸整个海洋;

  •        第三步:收集反馈——重点看部分客户的行为是否发生改变;

  •        第四步:调整迭代——数据不达标,立刻复盘,而不是拖延。

 

       特别提示:没有形成闭环验证的“创新”,也是一种昂贵的自嗨。

 

       方法5:创新增长飞轮——让创新变成复利

 

       一次性的创新,顶多是“烟花”;能进入增长飞轮的创新,才会成为企业的复利资产。怎么办?可以参考亚马逊的增长飞轮(亚马逊的 Prime 会员计划,从购物优惠,延伸到物流、视频、音乐,逐步形成闭环,每一次创新,都是亚马逊增长飞轮的加速器),设计本企业的“增长飞轮”,包括:

 

       1、确定飞轮核心:你的创新最能解决的客户价值点;

 

       2、建立环环相扣的动作链:比如,客户体验提升 → 留存增加 → 数据积累 → 产品优化 → 客户体验再提升;

 

       3、不断强化飞轮:每一轮创新,都让飞轮转得更快,而不是停在一次性动作等等。

 

       最后,送给你一份“企业创新自检清单”,帮助你判断自己是不是又陷入了“换汤不换药”的伪创新:

 

  •        我们关注的是形式,还是客户新价值?

  •        我们抓的是动作数量,还是关键变量?

  •        我们依赖的是灵感,还是机制?

  •        我们是否形成了验证闭环?

  •        我们的创新能不能进入增长飞轮?

 

       如果大多部分回答“是”,恭喜你,正走在创新的路上;若出现多个“否”,不妨停下来想想:我是在做创新,还是感觉自己在创新?

 

       停止“换汤不换药”,开始“重构价值”。

 

       (全文完)

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