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变革都能一往无前?
企业变革,真的只能向前,不能后退吗?
很多管理者认为,变革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,启动后只能加速,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。因此,他们在推行变革时,制定了一条“直线前进”的计划,要求所有人坚决执行。然而,现实往往是:变革推进过程中不断遇到阻力,团队适应不了,客户反馈也不如预期,甚至企业内部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声音。
于是,一种焦虑感油然而生——变革是不是错了?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?
然而,换个角度想想,企业变革本来就是一个“走上未知”的过程,而不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(事实上,你见过永远笔直的高速公路吗)。真正成功的企业变革,往往是“进三步,退两步”,在试错、调整和适应中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。
如果我们把企业变革比作登山,成功登顶的关键不在于“一路向上”,而在于适时调整步伐,甚至在必要时退后一步,以获得更好的前进视角。
问题是,管理者要如何判断,哪些“后退”是“积极性调整”,而不是消极退缩?如何在“进三步,退两步”中找到最优路径?
为什么变革需要
“进三步,退两步”?
很多企业在变革过程中,都有一个常见误区:认为后退等于失败,调整方向等于动摇决心。但实际上,变革中的“后退”可能是主动调整、优化路径、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。原因主要有两个:
原因1: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
变革从来都不是企业的一厢情愿。在变革过程中,企业不仅要面对内部组织调整,还要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。如果企业的变革路线图,从前到后从来不需要做调整,除了命好外,我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了,或者还要夸一句:老板的高瞻远瞩(这怎么听都像拍马屁)。
事实上,任何企业的变革,至少在路线图层面,都有过多次调整与反复。尤其是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巨变,如果企业变革的路线图不跟着调整,那么,企业变革就会陷入“撞南墙也不回头”的困境。
比如,国内某家智能家居企业,在推广AI语音助手时,最初只瞄准他们自己设定的“高端市场”,结果销量不及预期。后来,他们在调研中发现,不是AI语音助手不好,也不是客户不需要,而是之前定位的所谓“高端市场”,无论在客户预算,还是在需求满足层面,都与之前的设想大不一样。后来,管理团队经过策略调整,重新设定路线图,推出更适合中端消费者的产品,市场反响迅速好转。这个调整并不是放弃变革,而是找到更合适的路径。
原因2:组织内部的适应速度不同
仅就“变革”两个字而言,看到的人感受都是不一样的,有的心潮澎湃,有的充满焦虑,有的认为是闲的难受才这么做。因此,就变革的接受度而言,不同部门、不同层级的员工的感受各不相同。很多部门,如果变革推进得太快,可能导致员工“跟不上节奏”,从而出现抵触情绪。反过来,如果管理者一味“强推”,不仅难以达成变革的效果,还可能导致团队士气下降,影响长期发展。
一家汽车制造领域的客户,多年前在推动数字化变革时,原计划先在一年内完成所有车间的自动化升级,再做更进一步的数字化推进。然而,在试点过程中发现,很多员工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,公司评估后认为,大家不是不认同数字化变革,但真到实施阶段,员工需要一个适应阶段,这不是靠换人或者其他手段能立马解决的。最终,公司决定先在部分产线试运行,并同步开展相关技术培训,开展新系统操作认证辅导,让老员工慢慢适应新系统。对方的老总告诉我,当年这个“退两步”的决定,反而让变革最终更顺利地落地。
如何判断“退两步”
是积极调整,还是消极撤退
既然企业变革不一定要“一路狂奔”,需要“进三步、退两步”,那么,问题来了:管理者该如何判断什么时候“退两步”?这就需要管理者区分一个关键:退两步,到底是“积极调整”,还是“消极撤退”?以下三个问题,或许可以给管理者一些参考:
标准1:市场环境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?
如果外部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化,比如政策调整、客户需求改变、竞争对手推出颠覆性产品等,那么企业适当调整变革路线是完全必要的。
比如,某家电行业头部企业,原计划大力发展智能家居,但在市场调研后发现,消费者对“全屋智能”的需求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,反而对某些单品更感兴趣。于是,公司决定调整策略,聚焦单品智能化,而不是整体解决方案。最终,公司在智能空调和智能音箱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。
标准2:变革进程是否出现了企业内耗
变革,本来是为了企业能找到新活法、新出路,当然是为了破除行业内卷,减少企业内耗。但如果变着变着,发现企业内耗不断,沟通和冲突成本变高——对外不能破除内卷,提升竞争力,对内不能凝聚共识,提升效率和效能。这个时候,管理者就要考虑是否要调整变革节奏了。
比如,国内某知名零售企业,在当年电商刚刚兴起的初期,就果断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。然而,变革初期,管理者发现线下门店的销售人员在推广线上业务时存在冲突,导致线上线下互相“抢客户”。这种内耗持续了很长时间,尽管高管团队坚定的认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是趋势,无论这个变革目标多难,都要推进下去。然而,面对不断提升的内耗成本,管理层开始调整策略,从业务打法、策略模式、激励机制、线上线下联动等层面,让线下与线上的关系从原来的“争抢”变成了“互补”。这一调整的结果是,这家公司后来成为国内少数几个从传统零售转型成功的企业。
标准3:组织是否具备变革承接能力
如果变革推进过程中,发现企业的资源、能力、人才储备等暂时无法支撑变革的节奏,那么放慢脚步、进行能力建设,是更明智的选择。
比如,几年前,国内某快消企业计划在国内市场实施AI驱动的精准营销系统,但在试点过程中发现,数据质量和团队的数据分析能力不足。当时行业内并没有成熟的标杆和样本,而这两个问题,不仅涉及到团队能力水平,还与当时的系统算法不成熟有关。综合评估后,该企业决定先在部分城市进行小规模应用,边培养团队,边总结经验,并把出现的实施问题与系统厂商保持沟通和反馈,督促厂商给予技术支持等等。这种“退两步”的做法,帮助这家企业顺利推进变革,实现了业务转型与持续增长。
实操方案:4大变革策略
企业变革是一场持久战,既需要坚定的方向感,又需要灵活的战术调整。“进三步,退两步”并不意味着犹豫不决,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变革策略——快速行动,及时调整,最终稳步前进。
那么,管理者如何在“进”与“退”之间找到平衡,确保变革既能推进,又不会因调整而陷入混乱?以下4个策略可供参考:
策略1:设定变革的短期与长期目标,并定期复盘
许多企业变革失败的原因,并不是因为目标错了,而是因为一开始的变革目标过于宏大,缺乏阶段性成果(小目标),导致团队容易陷入迷茫,甚至丧失信心。
如何操作:
-
设定“短期里程碑”:将变革目标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,例如3个月、6个月、12个月分别要达成什么成果;
-
每个阶段设立关键成功指标(KPI):并确保这些指标既能体现变革进展,又能被团队清晰理解;
-
定期复盘,及时调整:避免因为“定好的计划”而忽视市场和组织内部的实际情况;
策略2:试点先行,而不是一刀切推进
很多企业在推行变革时,习惯于“大手一挥,全面执行”,但这样往往会遇到巨大的执行阻力,甚至导致变革彻底失败。一个更稳健的方式是:试点先行,逐步推进。
如何操作:
-
选择合适的试点区域:可以是某个部门、某个业务单元,甚至某个市场,先行实验变革措施;
-
从小范围试错,快速总结经验:不断优化变革策略,确保正式推行时更有把握;
-
在试点成功后,进行扩展:并在推广过程中持续优化,而不是直接复制;
策略3:建立快速反馈机制,灵活调整方向
企业变革过程中,不确定性是常态。如果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,等到问题爆发再去调整,往往为时已晚。因此,企业需要建立“快速反馈—调整—再执行”的闭环管理体系。
如何操作:
-
设立“变革反馈小组”:定期收集来自一线的真实反馈,确保管理层及时了解变革中的问题;
-
数据化决策:通过数据分析,判断变革是否真正产生效果,而不是依赖主观判断;
-
确保反馈机制畅通:让员工敢于表达真实问题,而不是“汇报好消息,掩盖坏消息”;
策略4:关注组织文化适应度,避免“变革推行,文化落后”
变革不仅是技术、流程的变化,更是组织文化的转型。如果企业的文化跟不上变革节奏,就会形成“变革与文化割裂”的局面,最终导致失败。
如何操作:
-
管理层率先示范,树立文化标杆:让员工看到变革的价值,而不是“上面一套,下面一套”;
-
建立“文化适应计划”:在推行变革的同时,调整管理方式、绩效考核、沟通机制等,确保组织文化与变革相匹配;
-
关注员工心理变化,避免“变革倦怠”:特别是在变革过程中经历“退两步”时,要通过有效沟通保持团队信心;
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,变革从来不是一条直线,更可能是一条螺旋曲线。进三步,退两步,并不意味着变革失败,而是更加实事求是的可行做法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