忙,不等于有价值
很多管理者都会有这样一种“错觉”:团队很忙,说明团队有干劲、在创造价值。
可现实往往是——忙,不等于有效,更不等于有成果。
多年前,我曾在一家国内白电企业做项目前期调研时,负责该项目的高管第一天就带我参观车间和现场,还有当时在国内并不多见的“智慧工厂”项目,边看边感慨:你看,我们公司的员工都很忙,没有人闲着,我们的“智能工厂”项目也上了,但是,交付延误率、返工率、客户投诉量、新业务达成率……一样都没改善,这到底是为什么?
“为什么”的问题,后面找到并解决了,今天的重点不在这。而天天忙,却没结果,组织也没能带来高产出,这才是最要命的。
更可怕的是,这种“假繁荣”会形成一种集体幻觉:大家觉得已经很拼了,结果还是没变好,那一定是外部环境太差、市场太卷、客户太难搞。
这种外部归因,会让组织失去对核心问题的感知能力。而对于管理者而言,真正的问题并非大家不努力,而是大家没往正确的方向努力,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,没有做好优先级排序,这才是”忙,却没结果”的真相所在。
没有优先级的努力,都是内耗
事实上,很多企业都很容易陷入了一个管理陷阱:在没有明确优先级的情况下,所有任务都被当作“重要任务”,所有人都被要求“全力以赴”。结果呢?
-
团队资源被摊薄;
-
时间被切成碎片;
-
注意力被反复打断;
-
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做到极致等等。
更糟糕的是,大家为了“响应所有事”,不得不增加额外的沟通、协调、反复确认的工作量,导致内部的沟通和执行成本飙升,而真正产出的价值却没有任何增长。
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公司会议越多、报表越多、群消息越多,结果反而越来越差的原因所在。
因为忙的不是业务,而是忙在消耗彼此的时间与精力。
我把这种状态叫“组织性内耗”,它有三个明显特征:
1、优先级冲突:比如,同时推进多个同等“紧急”的任务,搞得团队无所适从;
2、目标频繁切换:比如,战略目标刚定完,又因外部市场情况临时做调整,团队又要重新折腾;
3、重复劳动与信息过载:比如,不同部门重复做同样的事,且彼此不知晓,大家每天都被大量低价值信息所淹没等等。
这些内耗,其实都是从“没有清晰优先级”开始的。
为什么管理者不给优先级?
在过往的企业战略项目调研或工作坊实施中,我经常问管理层的问题是:你们今年的战略重点是什么,战略层面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?
很多时候,我得到的答案都是五花八门,有的甚至说不出一个统一的版本。
这里面,有公司战略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;有战略解码不充分,大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战略地图(关键战役)的问题;还有一种情况是:战略共识也达成了,关键战役也都有,但具体到操作层面,有关“先做什么,再做什么”的任务/举措优先级问题,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。
说到底,管理者(有时也包括老板)没有给下属明确的优先级。这到底是为什么?调研中发现,原因主要有3个:
1、管理者(包括老板)也没想清楚优先级是什么:寄希望于下级在执行中进行反馈,然后再根据反馈确定优先级。这种情况确实有,也没什么不正常,尤其是外部市场变化很大,或者新产品、新业务需要根据市场反馈来确定策略与打法的情况下,执行一段时间再来确定优先级,也不是什么大问题;
2、部门层面,很多管理者之所以不明确优先级,其实是管理者本人的取舍标准不清晰:或者害怕明确优先级之后,容易引发部门内部的利益冲突(谁多谁少、谁先谁后等等)。这种情况下,干脆不排序,给所有人的印象是“都重要,都要做”;
3、有的管理者对业务层面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洞察不够:并不清楚哪件事(任务或举措)对客户价值和业务增长的影响最大,也不和团队一起讨论和分析,自然就没有明确的优先级结论。而在执行层面,就变成谁的声音大、谁和管理者的关系近、谁会“哭”,谁负责的项目/任务优先级就靠前等等。
其实,在我看来,优先级的本质,不是把事情分个先后顺序,而是让有限的资源匹配到最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的事上。而所谓的“价值”,往往需要考虑3个维度:
-
客户价值维度:比如,这件事能否显著改善客户体验、解决客户痛点、提升客户留存或转化?
-
业务价值维度:比如,这件事是否能推动核心业务指标的增长,或支撑战略达成,形成新的竞争壁垒?
-
组织价值维度:比如,这件事是否能提升组织能力、降低未来运营风险、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等等。
而优秀公司从来不会让团队陷入“所有事都紧急”的假象,而是通过优先级管理,让团队心无旁骛地干最该干的事。
他山之石:优秀公司的最佳实践
案例1:特斯拉——聚焦到不能再聚焦
马斯克曾说过一句话:“特斯拉的优先级特别明确,那就是成为全球电动车领域的领先者。因此,我会拒绝任何与我们主航道无关的工作,无论它看起来多么酷、多么有利润空间和市场想象力”
事实上,特斯拉在自动驾驶、电池研发、产能扩张的优先排序上非常严格。哪怕有很多前沿技术机会,也不会同时开火,而是把资源集中到当前最关键的节点,直到突破为止。
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短短几年内,把电动车成本打下来、产能拉上去、市场规模做起来的主要原因。
案例2:苹果——只做真正能改变市场的事
乔布斯回归苹果时,一度砍掉了70%的产品线,只保留4条核心产品线。
当董事会与高管团队质疑他的这种做法时,他回应说:“战略不是看你做了多少事,而是看你放弃了多少不必要的事,苹果永远都要优先做真正给客户带来创新价值的事,而不是看起来挺重要的事”。
正是在乔布斯这种极端聚焦、明确优先级、不被其他非战略事务所干扰的做法,才使得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一骑绝尘,无论是iPhone、iPad、iWatch、iMac等产品,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几乎都成为每个细分市场的标杆产品。
特斯拉与苹果,这两家公司的做法不尽相同,但他们在优先级管理这件事上是一致的:都在将有限的资源匹配到最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的事上。
不在优先级问题上“内耗”,这对于企业至关重要。
实操指南:如何从“碌碌无为”到“碌碌有为”
结合很多优秀企业的实践,以下4个做法供大家参考:
方法1:先定“价值评判标准”,再谈优先级
对于管理者而言,永远不要一拍脑袋就排事,最好先明确判断一件事是否有价值的标准。
比如,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客户价值、业务价值、组织价值3个维度的标准。有标准,永远比没标准好,哪怕是有瑕疵的标准。
可以先让团队学会用这套标准来评估每个任务的重要程度。
方法2:用“三色法”做优先级分层
比如,把任务分为三类,分别是:
红色(必须优先):对战略达成有决定性影响,不做就会错失关键机会或造成重大损失;
黄色(可延后或寻找时机):有战略价值,但紧急度没那么高,或者团队暂时无人能胜任,可以等核心任务完成后再推进;
绿色(可放弃或授权):对战略目标影响小,经团队评估后,可直接砍掉,或者暂时搁置,后续根据市场情况再决策;
这种直观的标记法,让团队一眼就能看出资源和精力应该投向哪,不用猜、不用瞎琢磨。
方法3:建立“优先级复盘”机制
之前我们提到过,优先级不是一成不变的,要通过阶段性复盘来进行回顾、总结和纠偏。
在复盘中,要明确:之前确定的优先级,是否达成了战略目标;哪些做对了,哪些做错了;如何根据当下的现实情况进行优先级调整等。
通过优先级的动态调整,让资源始终匹配对于公司而言最有战略价值的事。
方法4:管理者要做“优先级守门人”
无论是项目推进,还是公司的战略执行,过程中的干扰多的是。
这些干扰,有的是市场发出的反馈信号,需要公司快速反应进行调整;有的是突发或意外情况,只是项目推进中的小插曲,都是些低价值的任务当然不需要公司改变什么。对管理者而言,尤其要承担起“保护团队免受低价值任务干扰”的责任。
再具体点讲,就是要敢于拒绝噪音、敢于砍掉低价值动作、敢于对干扰项目或战略推进的声音说NO,做“优先级守门人”,这一点尤其不容易做到。
真正高效的组织,不是让每个人都累到崩溃,而是让每个人都清楚:“此刻,我们最值得投入的,是哪一件事”。
优先级明确了,“碌碌无为”才可能变成“碌碌有为”。转型刚刚好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