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6篇:增长需要“顺势而为”之二——如何利用“势”

发布时间:2025-04-24 15:36:24

 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分享了如何找到势的几种方法。利用“势”、驾驭“势”,才可能被“势”成就。只不过PESTEL太宏观,要落地的话,还需要和企业实际相结合。在具体实操层面,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,有三种“顺势增长”的战略选择,可供大家借鉴和参考:

 

 

三大“顺势增长”之一:技术驱动型“顺势增长”

 

在当今技术大变革时代,被新技术“推着走”,是最大的“势”所在。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,那些真正想要做强做大的企业,在琢磨如何利用“蒸汽机”推着自己走;百年前的电力革命,当时的很多企业想的是,如何让自己的企业与电力发生密切关系,让电力推着自己走;50年前开启的计算机信息革命,很多企业都想着赶上计算机这班车,后来美国出现的“车库创业”,以及IBM、微软、苹果、惠普、SAP等公司的崛起也与此相关;20年前的互联网革命,谷歌、亚马逊、阿里、腾讯、百度、华为、小米的故事,我们都很熟悉了。

 

现如今,AI人工智能崛起,新技术的主角变了,英伟达黄仁勋的皮夹克成为了科技行业的风向标。如何顺应这一趋势,让AI与自己有关,就成为企业能否顺势而为的关键。有人戏称,错过了计算机、错过了互联网、再错过人工智能,人生就基本过完了。怎么办?三条路:

 

1、基本的技术赋能层面:应用AI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与工作效率,让AI赋能于业务、组织和团队;

 

2、用AI改造企业的价值链、供应链和产业链:从生产方式到商业模式,让AI发挥更大价值,这可能会涉及到组织变革;

 

3、另起炉灶:如果旧模式改造成本太高,无法利用和放大AI的价值,那么,另起炉灶也是可以的。在趋势面前,不能作茧自缚,不能刻舟求剑,而要顺势而为。

 

以苹果为例。去年十月,苹果CEO库克决定暂停推进多年的”泰坦”造车项目,将原本造车的智能驾驶与软硬件团队力量集中到AI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,为苹果现金流业务iPhone、MacBook、iPad等产品线赋能升级,提升这些产品的AI竞争力。在很多人看来,选择暂停推进多年的”泰坦”造车项目并不明智,因为智能电动汽车也是当下的趋势所在。但之前我们聊到过,趋势再伟大,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,苹果选择用AI赋能升级现有主力产品的竞争力,这也是顺势而为的表现之一。

 

 

 

三大“顺势增长”之二:需求驱动型“顺势增长”

 

 

这个很容易理解,和我们之前提到的“客户价值导向增长”的逻辑一致,也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在“顺势而为”层面的优先选择。毕竟,技术投入是有门槛要求的,并不是所有企业都“家里有矿”,能成为黄教主(黄仁勋)座上宾的,怎么也要几万块GPU吧。

 

所以,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,“顺势而为”最可能的切入口,一定来源于客户价值,被客户需求的趋势“推着走”,想不成为爆款都难。怎么办?一般而言,企业需要关注三种情况下的客户需求:

 

1、未满足的新需求:随着社会的发展,客户有哪些新的需求,如果企业能最先最快最好的满足这些需求,那当然是“顺势而为”;

 

2、已满足但不够的需求:就是客户总抱怨、总提意见,或者是整个行业通病的需求点,谁能满足的更好,谁的企业就能“顺势而为”;

 

3、客户需求但目前没意识到的需求:这就需要企业的洞察力更强,结合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场景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企业如果能满足这类需求,不仅是“顺势而为”,更可能是“创势而为”。

 

以字节跳动为例。2016年,移动互联网从图文时代进入了短视频时代,但当时的主流平台(如微信、微博、Facebook、推特等)仍以图文内容为主。即便是有的互联网平台推出了视频产品,但无论是用户体验,还是点击量都不怎么好。字节跳动敏锐的洞察到这一变化,他们发现“用户更愿意消费碎片化、沉浸式、自创型的视频内容”,于是果断推出抖音(TikTok),以“用户创造内容,用户消费内容、用户引导内容”的算法推荐技术,不断提升用户体验,从而崛起为短视频时代的王者。

 

 

 

三大“顺势增长”之三:结构驱动型“顺势增长”

 

 

所谓结构驱动,主要指的是企业借助于政策与产业结构变化,而这种变化往往会左右行业格局,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机会。产业有周期,行业有链条,企业如果能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,并调整自身业务策略,就能顺势而上,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。结构驱动型的“顺势增长”通常发生在三种情况下:

 

1、政策红利的释放:比如政府推出产业扶持政策、补贴计划或监管调整,给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;

 

2、产业链上下游的变革:比如关键原材料、核心技术或供应链的变化,带动了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;

 

3、消费结构的升级:比如用户对绿色环保、智能科技等领域的需求提升,推动相关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。在这些情况下,企业如果能够精准把握结构变化的趋势,并果断调整战略布局,就有可能实现“顺势而为”的增长。

 

以比亚迪为例。2022年,比亚迪宣布正式停止燃油车的生产,全面转向新能源汽车市场。这一决定的背后,是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推行、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持续加码,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接受度的快速提升。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仍具备一定盈利空间的情况下,比亚迪主动放弃燃油车业务,全力投入电动化转型,不仅顺应了政策导向,也提前卡位未来市场格局,最终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占据了领先地位,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军者。这正是结构驱动型“顺势增长”的典型案例。

 

(全文完)

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