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“管理有余、经营不足”的陷阱:管理越多越亏损?谁割裂了经营与管理

发布时间:2025-02-25 14:14:04

 

在当前很多行业出现内卷、很多企业增长乏力、AI到来又让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迷茫焦虑的时候,如何让经营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,帮助企业走出困境。

 

作为管理者,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惑:管理上忙得热火朝天,流程优化到极致,成本控制得滴水不漏,可企业的利润却像漏斗里的沙子,怎么都留不住?员工加班加点996,报表做得越来越漂亮,可客户却一个个流失,市场份额眼睁睁缩水?你辛辛苦苦搭起来的“管理堡垒”,怎么成了企业发展的“隐形枷锁”?

 

别急,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。无数企业老板和管理者都掉进了同一个坑——“管理有余、经营不足”的陷阱”。更大的困难是,今天的市场环境比任何时候都要凶险:行业内卷、增长停滞、AI技术颠覆传统玩法……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意识到:光靠内部“抠效率”已经救不了命。管理做得再好,经营跟不上,企业照样翻船。

 

更残酷的现实是:管理者们越是将目光转向企业内部,越是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“省出利润”,企业亏损就越严重。是管理错了,还是经营不对?管理和经营这对本应紧密相连的“灵珠与魔丸”,为何被人为割裂?又是谁在无意中制造了这种割裂?

 

 

 

经营和管理——本该是一对黄金搭档

 

自从有“企业”这个组织以来,经营和管理,就是企业运营的两大支柱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有关经营和管理的区别与联系,我们经常见到以下这类区分:

 

管理,是企业内部的“管家”。它关注资源配置、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,通过科学的组织和控制,确保企业运行平稳、高效。无论是人力资源的调度、财务的预算,还是生产线的标准化,管理都在为企业打造一个有序的内部环境;

经营,则是企业的“舵手”。它面向外部市场和客户,通过产品创新、营销策略和客户关系管理,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。经营的核心是洞察市场需求,抓住增长机会,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;

 

经营和管理,一个像“内勤队队长”,把组织内部收拾得井井有条;一个像“前线将军”,盯着市场和客户,给你赚回真金白银。一位管理学大师曾这样说:“管理的目标是使资源更有效率,经营的目标是使企业更有效果”。其实,不用抠字眼,也不用那么费劲,整体看,经营和管理是企业的黄金搭档,谁也离不开谁。然而,在许多企业中,这对黄金搭档却被人为割裂:管理忙着“自嗨”,流程一套接一套;经营却被冷落,市场机会一个个错过。

 

试想一下,如果一家企业只顾着内部流程优化,却忘了关注客户的需求变化,结果会怎样?答案显而易见:库存积压、市场丢失、利润下滑。这正是“管理有余、经营不足”的典型表现。

 

 

 

3个真相——管理越多越亏损?真相扎心了

 

最近这些年,很多企业一边应对内卷,一边苦苦挣扎。当行业增速下滑,普遍进入存量博弈的时候,很多企业为了“活下来”,不是选择在经营上创新模式、拓展市场,而是拼命在管理上下功夫。精益管理再加码,六西格玛再强化,数字化系统再升级……工具满天飞、方法天天变,可结果呢?有些公司管理越“到位”,亏得越惨。这是为什么?

 

1. 管理过头,经营掉线

 

一个普遍的原因是,企业在追求管理效率时,忽视了经营的根本目标。管理过度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:

流程优化过头:为了追求效率,企业将内部流程标准化到极致,却忽略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快速变化;

成本控制过严:为了降低开支,企业大幅削减研发、市场推广等投入,结果导致产品老化、市场份额萎缩;

员工约束过多:为了确保执行力,企业制定了层层审批和繁琐的KPI,扼杀了员工的创造力和市场敏感度;

 

举个例子,我的一位客户,某制造业企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,斥巨资升级数智化生产线,减少了30%的人力成本。管理者沾沾自喜,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管理升级。然而,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让企业措手不及——客户需要更个性化的产品,而企业的生产线却只能生产单一型号。结果,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,企业从盈利转为亏损。这家企业的管理不可谓不“精湛”,但经营上的失误让一切努力付诸东流。

 

管理满分,经营零蛋,值吗?

 

2. 管理经营两张皮

 

另一个深层原因是,管理与经营在企业内部被人为割裂。这种割裂体现在组织职能的分工上:

管理部门(如人力资源、财务、IT等)专注于内部指标,比如员工出勤率、库存周转率、成本节约率;

经营部门(如市场、销售、研发等)则关注外部指标,比如客户满意度、市场份额、收入增长;

 

问题是,这两类部门往往各自为政,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。管理部门忙着“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”,却不关心这些管理措施是否真的支持了经营目标;经营部门则抱怨管理部门的条条框框束缚了他们的手脚。这种割裂导致企业的资源配置与市场脱节,决策效率低下。

以某零售企业为例,为了提高运营效率,管理层推行了严格的标准化流程和KPI考核。考核指标包括门店的库存周转率、员工出勤率等,看似合理。然而,这些指标完全忽略了客户体验和市场竞争。结果,门店员工疲于应付内部检查,却无暇关注顾客需求,客户流失率直线上升。管理部门交了满分答卷,经营部门直接挂科,你说气人不气人?

 

3. 企业文化“有毒”

 

企业文化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管理与经营的割裂。许多企业的文化过于强调“控制”和“效率”,形成了一种以管理为导向的氛围。在这种文化下:

员工更关心如何完成上级的指令,而不是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;

基层管理者更关注流程的合规性,而不是市场的开拓性;

 

例如,某科技厂商经历过高速增长后,为了控制风险,引入了严格的层级管理和审批流程。这本来是好事,合规的背后其实是在保护企业健康成长。但事与愿违,原本灵活、创新的团队变得谨小慎微,员工不敢尝试新想法,生怕触碰红线。结果,企业错失了多个市场机会,增长势头戛然而止。这正是管理文化压倒经营文化的恶果。

 

有人说,管理把经营的魂儿给管没了,你说冤不冤?

 

 

四大元凶——谁割裂了经营与管理?

 

既然管理与经营的割裂带来了这么多问题,我们必须要问:是谁制造了这种割裂?我给大家找到了4个“元凶”:

 

元凶1:老板和管理者的“近视眼”

许多老板和管理者在面对市场压力和业绩指标时,往往陷入短视的陷阱。他们盯着眼前的利润表,关心的是如何省钱,而不是如何赚钱。于是,他们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内部管理上,通过削减成本、优化流程来提升短期绩效,却忽视了经营的长远目标——市场拓展和客户价值创造。

一位企业家曾无奈地说:“股东盯着季度报表,我只能先把内部成本压下来再说。”这种短视的心态让管理成了主角,经营被挤到边缘。短视害死人啊!

 

元凶2:组织架构的“老古董”

传统的组织结构也在推波助澜。很多企业将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分开,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:

管理部门关注内部运营,形成“向内看”的习惯;

经营部门关注外部市场,却常常被管理部门的条条框框拖后腿;

这种分立的组织结构导致信息孤岛,管理与经营之间缺乏协同。比如,财务部门否决了市场部门的推广预算,却不知道这笔预算本可以带来双倍的收入增长。久而久之,管理与经营的割裂成了常态。部门墙不拆,经营管理永不合!

 

元凶3:管理理论的“坑”

一些管理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被片面理解,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。比如,精益管理的核心是消除浪费、提升效率,但如果企业只顾着“精益”,忘了与经营目标挂钩,就可能陷入“为了管理而管理”的怪圈。类似的还有六西格玛、KPI考核等工具,如果使用不当,都可能让管理偏离经营的轨道。最重要的是:别为了管理而管理。

 

元凶4:技术的“双刃剑”

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管理提供了便利,但也带来了隐患。许多企业引入ERP、CRM等系统,希望通过技术提升效率。然而,如果管理者过于依赖这些工具,忽视人的作用和市场变化,就可能让管理变成冷冰冰的数字游戏,与经营的本质渐行渐远。

 

 

解决方案——如何让经营管理重归一体

 

面对管理与经营的割裂,老板和管理者不能坐以待毙。以下是几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,帮你重新整合管理与经营,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。

 

方案1:管理不能自嗨,经营不能孤独,两者都要为客户服务

 

1、将客户需求融入管理:在制定流程和KPI时,加入客户满意度、市场份额等经营指标。比如,除了考核库存周转率,还要考核客户复购率;

2、强化管理与经营的联动: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,让管理部门了解经营需求,让经营部门参与管理决策,避免各自为政。比如,很多企业有公司层面的“经管会”,经营管理被捏在了一体,想“分裂”都不成;

 

方案2:给组织架构动手术,拆除部门墙,让跨部门协作成常态

1、设立跨职能团队:打破部门壁垒,打造灵活的组织结构,是弥合管理与经营裂痕的关键。比如,组建由管理、经营、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小组,共同负责产品开发、市场推广等任务,确保管理与经营无缝衔接;

2、推行矩阵式管理:让员工既向职能部门汇报,也向业务部门负责,增强管理与经营的协同性。比如,海尔的“人单合一”模式,小团队直接对市场负责,快准狠;

 

方案3:给企业文化“消毒”,用客户价值“校准”企业文化

1、强化培训:企业文化是管理与经营融合的土壤。管理者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,让员工的注意力从内部流程转向外部市场,提升员工的市场敏感度。想想阿里巴巴的“六脉神剑”;

2、调整激励机制:在绩效考核中,增加对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奖励,鼓励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。比如,小米靠“参与感”,员工都成产品创新的推手;

 

方案4:短跑长跑一起抓,短期长期都要好

1、制定长期战略:管理者需要跳出短视的怪圈,既要关注眼前的绩效,也要布局未来的增长。比如,明确企业的三年或五年目标,确保管理活动与经营方向一致。比如,字节跳动倡导“长期主义”,投内容投AI,从短视频干到全球巨头;

2、动态调整策略:定期评估市场变化,灵活调整管理措施和经营计划,保持企业的适应性。比如,美的“数字化转型”,管理经营一条心,从家电变智能家居,赚得盆满钵满;

 

管理得为经营铺路,经营得靠管理撑腰。经营管理本就不该分离。

(全文完)

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