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变革不是口号
更不是拉横幅、看热闹
当业绩下滑、增速放缓、团队躺平、客户订单减少的时候,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强烈意识到:再不变革,想存活都难了。
是的,要变革,必须变革。于是,我们在很多企业听到老板和管理者说到这样的话:
-
“这一次,我们必须变革”;
-
“这一次,是真改革,绝不是走过场”;
-
“这一次,大家都立了军令状,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”等等。
为此,公司还专门为今年的变革做了很多“看起来很重要”的动作,比如:新战略发布会、组织架构调整、流程再造、新系统上线、绩效考核改版等等。
然而,半年过去了,公司的业绩没有半点提高,管理者的行为动作依旧是老一套,团队协作依旧是推诿扯皮,业务打法仍然停留在五年前等等。
如果你去企业一线和基层调研,听到的反馈大概是这样的:
-
“哼,这又是一次新口号,别当真,不知道会持续多久”
-
“哎,每年都在提要变革,年年都换新方向,问题是变革哪一次成功了”
-
“其实吧,(和去年比)就是换了张PPT封面,业务还在老路上走呢”
表面轰轰烈烈,实则换汤不换药。看起来动作频频,实则仍在原地踏步。
对于老板和管理者而言,你以为是在做变革,但员工感受到的,可能只是“领导又想搞点新动静”,甚至在很多员工看来,所谓的组织变革,不就是另一场“拉横幅式”的表演工程嘛。
变革了半天,为何到头来换来这种结局?
其实,变革失败的原因有很多,但有一点经常被老板和管理者忽略:真正的组织变革,从来就不是“喊几句口号、改几个流程、换几个岗位”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对组织的底层逻辑进行深度手术。但问题是,要“动手术”可不仅仅是伤筋动骨了,需要从根上解决多年积累和不想面对的人和事,但就这一点来说,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就没有勇气了。
然而,如果缺少了这一点,怎么能称得上“变革”呢?

你以为是变革
其实只是表面动了动
让我们回到很多企业的变革实践。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喊着要变革,但最终的变革不尽如人意?那是因为很多“拉横幅”式的假变革,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,最终换汤不换药。这包括:
假变革1:口号换了,但逻辑没变
比如,公司新战略加上了“创新、平台化、客户导向”等关键词,并把它挂在公司墙上、贴在员工胸卡上、印在公司年报首页等等。
然而,可当你往一线和基层看,在墙上的那些伟大战略标语之下,是各个部门依然各自为政、遇到问题互相扯皮、资源分配依然按资历权力、做事方式还是从前那样等等。
高层喊的是变革的新逻辑,底层运行的却是从前的老规则。
所谓的“新战略”,可能只是一次“视觉升级”,没有变成组织真正的运行系统。
假变革2:人换了,但角色不变
有些组织的变革,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“换将(人)”运动:撤换掉一批中高管、外聘新管理层、组建“变革小组”等等。
本期待“外来的和尚好念经”,然而,当这些新人的职责边界、资源权限、上下配合都没有重新设计的时候,所谓的变革,最终还是“新瓶装旧酒”。
而这些新来的管理层也比较痛苦:
-
“明明说我负责,但所有人都不听我的”;
-
“既然决定要优化流程,可为什么某某部门是个例外”;
-
“不是说要上新系统吗,可为什么6成审批还是走特批”等等。
这根本就不是变革,只是换个新人在推动老团队。问题是,如果老板和原来的管理层都推不动,新换的人能行吗?
假变革3:流程变了,但文化不变
在很多公司,变革又往前进了一大步:流程更新了,岗位职责调整了,新系统也上线了。然而,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员工做事的方式、日常的行为规范、彼此的沟通习惯依然如从前。
于是,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:
-
流程图挂在那里没人看;
-
新系统功能只会一两个;
-
新的协同方式全靠“催一催、问一问”;
-
表面流程化、数字化,实际全是人情化、熟人化等等。
你以为改了流程就能变革,其实你忘了:流程只是表象,真正决定组织变革的,是文化背后的员工认知与做事方式的改变。
关键是,变革这一点谈何容易。

三步搞定组织变革
真正的组织变革该怎么做?除了变革领导力大师约翰.科特提出的“变革八步法”之外,我给大家总结了近3年来,来自部分客户的组织变革成功实践,看看他们是如何给组织“动手术”的。
第1步:从“本质问题”出发,而非“赶潮流”
事实上,很多企业变革并非源于组织所面临的真正问题,而是看到对手在做、行业标杆在做,然后自己就选择了变革。
比如,别人搞敏捷,我也来;别人搞大中台,我也推;别人用OKR,我也上;别人数字化转型,我也投系统等等。
这不叫“从问题出发”,而是“赶潮流”。从本质讲,如果组织变革不是基于自家企业的“真问题”,最终将会沦为一场空。
所以,正确的做法是:回到第一性原理,用系统思维梳理清楚“组织的问题到底在哪里”。比如:
-
是业绩增长乏力,还是组织体系僵化;
-
是现有团队能力不支撑,还是激励体系出了问题;
-
是流程机制有问题,还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等等。
如果根本问题都搞不清楚,组织变革很难成功。
第2步:从“权责与资源分配”下刀,而非只改结构
很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实践证明:架构体系的改变,往往只是组织变革的表层。
真要推进组织变革的深入,需要重新定义权责机制、资源分配逻辑以及价值评价标准。
比如,有一家新能源领域的“专精特新”制造企业,他们在组织变革过程中,做了这样一件事:
基于公司新战略,确定三大“关键战役”,接下来,公司所有的预算、人员、流程审批权限、架构调整等等,全都围绕这三大关键战役进行重构。凡是不支撑三大战役的,一律调整和改变;凡是三大战役需要的部门及岗位调整,一律以最快速度推进完成。
就这样,不到半年时间,这家公司就取得了三大战役的阶段性胜利,更重要的是,这一过程中,跨部门协同效率大大提升、一大批后备员工快速成长为骨干、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提升、产研与制造及供应商的协同效率大幅提升等等。
从权责体系与资源分配下刀,而非只改结构,这才是真正的“治标又治本”。
第3步:从“关键少数”破局,而非全员沸腾
或许是战争片看多了,很多企业的组织变革,往往被老板和管理者搞成了“人人参与的大会战”。结果是,所有人都动起来了,但组织变革却没什么效果。
为什么人人都动起来了,变革依然不能达到预期?原因有两个:一是所有的组织变革,并非从一开始就想好模式与策略,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,如果一开始就全员行动,只是激情和场面宏大,但也可能大家跟着错;二是成功的变革往往都是由“关键少数”启动的,从关键少数的成功实践,再到组织的复制与改进,这样的变革更符合现实。
谁是组织变革中的“关键少数”?往往是这三类:
-
一线业务骨干:他们往往是新模式的先行者与破局者;
-
核心业务主管:他们往往是新模式“从点到面”的推进者;
-
高管团队:他们往往需要以身作则,需要带头探索新模式。
抓关键少数,继而带动整个组织深入变革,这才是组织变革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
实操建议
从部分客户的组织变革成功实践看,如何判断一家企业是在做“真变革”,还是“假变革”,有5个问题供管理者进行自我检视:
问题1:是否有清晰的组织变革“第一性问题”的定义?
比如,我们为什么要变,组织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。如果这件事没搞清楚,那就麻烦大了。
问题2:是否重构了权责与资源配置逻辑?
再次强调,组织变革绝不是什么“调个岗、换个人”就完事,而是资源的再分配,如果资源还是按旧规则走,变革一定是假的。
问题3:是否有人对“变革落地与结果”负责?
变革不是说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是否有人人对“变革落地与结果”负责,有没有机制来跟踪关键行为、推动反流程机制优化,是变革成败的分水岭。
问题4:是否识别了组织内的关键变革角色?
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,组织需要的是变革的“关键少数”,而非全员沸腾,因此,确定并激活“关键少数”,这对于组织变革很关键。
问题5:是否有变革的“节奏管理”机制?
变革不能一蹴而就。有节点、有小目标、有反馈机制、有纠错体系、有过程激励、有阶段复盘等等。有了变革的“节奏管理”,变革才能循序渐进。
组织变革不是“拉横幅”,而是“动手术”。真变革,从现在开始。
(全文完)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