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——始终在规矩中,但规矩为我所用,顺势变化而不逾规。
文约3000字 | 预计阅读8分钟
-
作者 | 彭剑锋,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,中国人民大学教授、博导,《华为基本法》起草组组长
-
来源 |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(guanlizhisheng2015)
组织的自在,首先是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自在,是在组织的自然法则与人为法则、组织的激情与理性、人的主观意志和组织意志、人的自发行动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找到动态平衡,进行无障碍切换(巡回)的自在;是组织矛盾冲突的自动和谐、相互融合平衡的自在。这种在自主中实现秩序,在无我中达成协调,在无为中实现有为的自在正是禅宗智慧的境界,也是人与组织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。
正如世界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提出的:管理人要学会“把玩”组织的基本部件,顺应环境和策略,不断拆解和随境组合,不拘成规。管理人始终在规矩中,但规矩为我所用,顺势变化而不逾规。这就是所谓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。
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出自《论语》第二章为政篇,本意指孔子在70岁时其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臻于化境的状态。70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,这一阶段思想和言行高度融合,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。以禅宗智慧来观照此语,就是禅的修为达到“自由与法度圆融无碍”的终极境界,恰如《六祖坛经》所言“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”。
从企业组织管理的角度,要实现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自在组织的境界,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。

企业家破除“我执”与妄想,创新向善
企业家破除“我执”与妄想,回归心性本净,创新向善。
企业家要破“我执”,超越“自由”与“守规”,“直觉”与“理性”,“创新”与“守恒”,“人治”与“法治”的二元对立,善于驾驭矛盾与悖论关系,把握矛盾双方辩证统一、动态平衡的度。既要弘扬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,致力于将企业做大做强,又要控制自己的欲望,掌控企业成长的节奏,既要仰望星空,又要脚踏实地,依法依规经营,挣正确的、干净的、阳光的钱。这就需要企业家回归心性本净,才能妙用无碍地自在经营好企业。
临济义玄禅师云:“随处做主,立处皆真。”如果企业家的心念如虚空不染纤尘,创新向善,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,其欲望和远大的目标追求,自然合于清静法性,恰似行云流水、虽随势而动却不离道体,这个道体就是客户价值与社会责任,企业的成长始终不离“道”,企业的发展就会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不至于翻车。
同时,企业家既是规则与制度的倡导者、制定者,更要成为规则的率先垂范者、践行者、守望者。规则意识是中国企业家最稀缺的意识,不讲规则,关键时刻出“老千”,是众多中国民营企业老板的经商习惯。
中国许多企业之所以建立不起组织理性,根本原因是,许多企业老板对制度规则缺乏基本敬畏感,规则制度只用于控制、约束他人,自己却超然于规则之外,因而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和行为,个人凌驾于组织规则之上,随意拍脑袋决策,凭主观意志和个人喜好用人,最终企业做不大、走不远、活不长。所以任正非曾说:“制定《华为基本法》的主要目的之一,是要约束我,管住我自己。”

建立纪律严明、规矩严肃的
组织规则体系
将建立完善的纪律严明、规矩严肃的组织规则体系,作为企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任务。
纪律严明与规矩严肃是组织能力的根基,是组织“胜利之母”。正如任正非提出的:“我们下决心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让自己走向合规,就是在我们称霸世界的时候,不要让人家找到一个软肋,一击就击垮了。”
禅宗关于组织“规矩”的核心要义之一是要有规矩、要敬畏规则,而不拘泥于规则;规则不是为了限制,而是为了更好地释放人的潜能和创造力。
如华为构建了十分完备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,有一支敢于冲锋、骁勇善战、敢于监管、具备识别风险意识、监管能力强的综合管理队伍,被称为:“监管重装旅”。但华为监管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监管而监管,监管的目的是“为了让千军万马上战场,有效控制风险,支撑业务有效运作和商业成功”。所以华为监管纲要提出:“与人为善,千军万马上战场,从关爱的角度实现监管。”
“百丈清规”有三个层次的规则:根本戒(不可触犯)、菩萨戒(道德准则)、沙弥律仪(操作规范)。企业的规则也可以分为两类:一类是硬性规则(不可逾越的底线):如法律合规,道德行为准则,如华为的干部八项规定;一类是柔性规则(可灵活调整的指南):如工作流程、操作规范、决策权限等。

建立心灵契约,实现“规则内化”
“无住生心”,应机而现,实现组织“规则内化”,将制度与规则转化为角色的自发约定与自觉行为,构建“无矩之矩”的内化规则体系,让“无规矩处显真规矩”。
禅宗的“无规矩之规矩”,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智慧,既强调对本质规律的敬畏与依从,又倡导超越形式的束缚,只有内在自我约束,而非外在人为约束,才是心性文明之自然流露与自觉作为,组织成员如果不认同规则,不内化规则并自觉遵守,而与制度规则对着干,再完美的制度体系也会有漏洞可钻,也会最终破防。
既要尊重规则,又要超越规则,敢于打破不适应变化的旧规则、敢于掀桌子,勇于创新成长。禅宗以“无住”超越对规矩的执着,主要表现为:
1、“规则如筏,过河则舍”。禅宗认为,规则如同渡河的筏,其意义在于服务目标而非成为枷锁。企业制度、流程的目的是保障效率与秩序,但若固守形式而忽视本质(如客户需求、创新动力),规则便成了障碍,管理者需要像禅者般“用而不执”,在必要时灵活应用与调整规则。
2、以“空性思维”,洞见规矩背后的本质。禅宗讲“万法皆空”,并非否定规则,而是看透规则的本质:规则要服务于客户需求,服务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,流程和制度设计的本质是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,如果沦为形式化,流程冗长、审批繁琐,则需回归“客户需求”,简化流程。
3、以“以无常为常”,构建动态规则。禅宗直面“诸行无常”,企业既要坚守规则,严格执行规则,亦需承认有些规则必然会过时,要随动态调整和修订。如亚马逊推行“逆向工作法”(从客户需求倒推流程),定期重构规则体系,而非追求恒定不变的制度。

在“戒定慧”中动态平衡“守”与“破”
在“戒定慧”中动态平衡“守”与“破”。
“戒定慧”是禅修的核心内容,引申到组织制度体系的完善与优化中,有几点需要注意的。
1、“戒”,以规则构筑组织理性之基,建立组织秩序。百丈清规,就是始于持戒(如坐禅规范),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理性始于党指挥枪的原则确立及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的颁布与严格执行。
2、“定”,在动态中保持核心稳定。禅宗强调“动中禅定”,企业需要在变化中锚定核心价值观,如华为锚定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核心价值观,让流程与规则围绕客户这个中心来展开。
3、“慧”,以觉知突破规则的局限。禅宗的顿悟源于对现实的直接洞察,“答案在现场”,企业要信任并授权给一线员工,直面问题,创造性解决问题,而非机械套用流程,如星巴克允许店员在顾客不满时免费提供饮品(超越标准流程)。
总之,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动态平衡“守”与“破”,让守规与创新自然统一。以禅心来“守规矩”(敬因果,守底线,遵行规律),“破规矩”(劈开观念枷锁,直面本质、动态迭代),“离规矩”(超越规矩,无矩之矩),便能在秩序与自由之间,游刃有余,达到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境界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