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说团队缺共识,团队却只是在“附和”
在团队管理中,“缺共识”几乎是每个管理者都会挂在嘴边的痛点。比如:
-
在公司战略会议上,有的高管总会说团队目前还是“缺乏共识”;
-
在跨部门项目协同遇到问题时,一方总会指责另一方“不是有共识吗,为什么你还会那样做”;
-
在业务推进过程中,很多管理者总是认为“缺乏共识,不推不动”等等。
一句话,“缺乏共识”成为所有战略执行不到位、项目推进卡壳、工作效率低下的“背锅侠”。
然而,果真是“缺共识”惹的祸?未必。
在近期的领导力培训项目与企业咨询过程中,我们发现了有关“共识”的几个真相。比如:
-
你说公司战略是“客户为先”,大家点头如捣蒜,扭头继续沿用屡被诟病的流程为难客户;
-
你说公司今年需要推进跨部门协作,大家都说“明白了”,转身回去还是各做各的;
-
你说公司必须要降本增效,各部门都说“必须这样做”,只不过,等月底的经营数据出来,你会觉得只有你关心降本增效。
问题到底出在哪?表面看,是团队内部没达成共识,而实际上,是没人真正认同,这才是问题的核心。
所以,“共识”并非管理者说了算,更不是你拍板了就算,而是团队成员发自内心的认同,最终才能表现为“一致性”的行动。
换句话说,不被认同的“共识”,就是被人吹起的泡泡,稍微遇到点问题就爆了。
这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很多管理者开了无数次战略共识会、目标对齐会、意见沟通会,却从未真正产生共识。
而管理者也混淆了“表达出的共识”和“被认同的共识”之间的区别。如果共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,而没有认同之后的行为与结果,这样的共识连“假共识”都不算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一个扎心的真相:为什么“共识”总是开完会就散?
管理者必须要承认的一个现实问题是:绝大多数团队所谓的“共识建设”,不过是上级单方面地“告知目标、宣讲计划、部署任务”。说到底,这就是在委派工作,和达成共识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大多数情况下,委派工作不用那么复杂,直接告知员工就可以了。只不过,遇到那种挑战性工作、重要项目、急难险重的任务,团队成员在听到上级告知的具体任务后,内心的真实想法是:
-
为什么让我做?
-
这属于我的职责范围吗?
-
和我的KPI有关系吗?
-
你(管理者)能给资源支持吗?
-
会不会和上次那样让我背锅等等?
当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回应,团队成员怎么可能全力以赴?这就是很多团队表面上下达了任务、落实了责任,但实际上团队成员瞻前顾后、推进缓慢、结果不佳的真相。
真正的问题在于:
在没有回答Why之前,就不要期待团队All in;
在没有回应疑虑和顾虑之前,就不要期待团队高效执行;
在没有真正的认同之前,就不要奢谈“达成共识”。
那么,什么才是“被认同”的共识?
被认同的共识,怎么来的?不是“宣导”,而是“共创”
共识,两个字,关键不是“识”,是“共”。
然而,很多管理者最常犯的错误,就是总想“识,先于共”——先识别出正确的方向、正确的答案,再号召大家“统一方向”。
真相是:没有参与,就没有认同;没有认同,就没有共识。
被认同的共识,到底怎么来的?让我们来看两个案例:
案例1:腾讯的“愿景共创”机制
近年来,腾讯在内部推行“战略共创机制”,特别是在新业务布局、组织变革、关键项目协同等场景中,通过多部门联合研讨的方式,组织相关业务负责人、中层管理者共同参与战略方向的梳理与协作。
在战略制定初期,就让业务线、平台支持部门、关键管理者“一起进屋讨论”,让所有关键干系人参与到战略构建过程,而不是战略“制定完成再传达”。
这种方式,看似“慢”,但一旦方向达成,后续落地推行反而更“快”。
其核心不是让每个人都“认同目标”,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“形成过程”,进而产生对目标制定的“参与感与归属感”。
用更通俗的话讲:真正的共识,不是你(上级)说了什么,而是我(下属)在过程中理解了什么,并愿意为此全力以赴。
案例2:耐克的“跨层级共识链”
在推动重大组织变革(比如产品线重组、销售渠道调整)时,耐克非常注重“共识链”的构建。
所谓共识链,就是:从决策层——核心中层——团队骨干,逐层“消化—共识—转译”,在每一层都形成“我理解了—我认同了—我能让团队理解和认同”的传导逻辑。
而不是“上级怎么说,我就怎么做”。
特别是在跨市场、跨部门的协同上,耐克会让关键的对接节点人员参与到共识机制的设计,确保每一次信息传递都能附带“上下文解释”,而非冰冷的命令。
这也是耐克面对终端市场的瞬息万变,也能保持组织一致性和高质量协同的原因。
实操指南:如何打造“被认同的共识”?
关于“被认同的共识”,我访谈了在构建团队共识层面有过很多成功实践的多位优秀管理者,他们给了我如下的方法:
方法1:先共建共识,而非灌输结论
比如,不是上级先给结论,而是先抛出问题,引导团队从业务现状、典型挑战、客户需求、过往实践中,找到方向与规律。
然后,再让大家各自表达顾虑和意见,在充分沟通后,让每个人的意见和观点,都能被听到、被理解、被尊重,这才会有“被认同的共识”。
方法2:让认同层层递进,而非一步到位
事实上,共识的形成,并非一步到位,而是通过“三段论”来完成,分别是:
认知认同(知道你说什么)→价值认同(觉得这事值得做)→行动认同(愿意为此负责)。
然后,在每一阶段设置相应的机制:认知阶段充分沟通;价值阶段上下共创;行动阶段让目标与责任挂钩等等。
方法3:共识向下落实,要“翻译”不要“转发”
高层达成的共识,如何成为中层、基层的共识?这里有个关键做法:要翻译,不要转发。
什么叫“翻译”?其实就是把上一级达成的共识,“翻译”成下一级能理解、关心且在意的语言,比如经典的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,这句话比“伟大事业”更容易获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可。
什么叫“转发”?其实就是把上一级达成的共识,一字不改的给到下一级。而下一级的表情往往是:“啊,什么意思,又给我挖坑,是不是还想让我背锅,莫非上级要整我”等等。
所以,对管理者而言,尤其需要把高层达成的共识,转化为团队成员可理解的语言。比如:
-
把战略意图翻译成团队任务;
-
把组织使命转化为业务逻辑;
-
把公司愿景链接到个人成长。
要翻译,不要转发,这才能确保“被认同的共识”,不断向下落实。
方法4:检验共识的标准,不是“听懂没”,而是“信了没、做了没”
不要以为团队点头就是共识达成。大多数情况下,团队成员的点头,可能只是一种尊重,或者是一种习惯。他们或许内心有很多疑问,但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,选择用“点头”的方式来快速结束会议,以逃离这让其不太舒服的会议室。
而要确定上下级是否达成“被认同的共识”,可以设置检验机制。比如:
-
员工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战略?
-
员工是否能将目标与自己的工作做连接?
-
员工是否愿意主动承担核心任务或风险?
-
员工是否能用行动验证认同度等等。
从点头到认同,这个距离可不短。参与了、被听到、被理解、被尊重,之后才会有“信了、做了”,这才是真正的“被认同的共识”,才会有全力以赴的执行和推进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