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张淑敏,包子堂合伙人,资深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。
来源:包子堂本质私塾
“企业管理”这个领域始终喧嚣嘈杂,犹如丛林,新概念、新理论层出不穷,让人眼花缭乱。但拨开层层迷雾就会发现,“经理人管人事”才是企业组织能力构建的本源,它就像一座灯塔,为企业在复杂的商业浪潮中指明方向。
那些真正领悟并践行这一理念的企业,往往能打造出强大的责任共同体组织,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;而忽视它的企业,则可能陷入困境,甚至走向衰退。今天,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关键理念,并通过一些企业的真实案例,看看其中的奥秘。
经理人管人事:被忽视的管理根基
在企业管理领域的概念浪潮中,“经理人管人事” 这一理念意义重大,它揭示了企业组织能力构建的本源——责任的回归与承载。日本企业以及华为、美的、华润等公司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,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却常常陷入功能模块割裂的陷阱,人力资源规划、绩效考核、薪酬设计各自为政,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管理根基在于让经理人成为人事责任的主体。这种认知差异,造就了企业组织能力的巨大差距。
华为的崛起就是“经理人管人事”理念的有力证明。1995年,包政教授作为华为顾问提出推行“经理人管人事”的建议,任正非果断接受。此后三年,华为完成了从“人治”到“制度理性权威”的转变,各级经理人开始切实承担起对下属成长的责任,为华为成为世界 500 强奠定了坚实的管理根基。“经理人管人事”的核心内涵,是各级经理人要为下属的成长、工作成果、业绩达成以及人事待遇承担完全责任,这彻底颠覆了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专业部门职责的传统认知。
同样系统性推动这一理念的企业是华润集团。作为大型国企中的管理变革先锋,华润集团在2011年创立“华润大学”,全面推行“干部负责干部”的理念,即“谁提拔谁负责”“谁任命谁负责”,将经理人的人事责任从选拔、任用、培养、退出全流程制度化。干部选拔强调是否能带出优秀下属,不能培养接班人的干部将进入“退出机制”观察名单。这一责任闭环,构建了强大的干部梯队,也构建了企业组织发展的根系。
成功案例:美的集团——“经理人管人事” 成就家电巨头
美的集团在家电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,能发展成为行业巨头,“经理人管人事” 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美的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,经理人们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比如,美的的“远航计划”,针对有潜力的中层管理者,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。经理人们积极参与到这个计划中,不仅为下属规划职业发展路径,还在日常工作中给予悉心指导。
以美的某事业部为例,该事业部的团队中有一位年轻员工对技术研发很有热情但缺乏经验。事业部经理根据他的特点,为他安排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项目,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,定期与他沟通,帮助他解决技术难题,还分享自己的行业经验和见解。在上级的培养下,这位年轻员工迅速成长,成功研发出一款具有创新性的家电产品,为事业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。
在激励机制上,美的采用了多元化的激励方式。除了物质激励,还设立了“优秀团队奖”“创新贡献奖” 等荣誉奖项。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团队和个人工作成果的认可,更是强化了经理人和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。美的的经理人与员工紧密合作,共同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,打造出了高效的责任共同体组织,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,在家电市场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。
失败案例:柯达—— 忽视经理人责任的衰落悲剧
曾经的胶卷行业巨头柯达,由于忽视“经理人管人事”,最终走向衰落,令人惋惜。
在柯达的发展后期,经理人过于关注短期财务业绩,忽视了员工的培养和团队建设。当时,数码技术已经开始兴起,对传统胶卷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。但柯达的经理人没有及时引导员工进行业务转型和技能提升,也没有建立起鼓励创新的团队文化。例如,柯达内部有一位技术骨干,他察觉到数码技术的发展趋势,提出了研发数码产品的建议,但他的上级经理认为这会影响胶卷业务的利润,没有给予支持,也没有为他提供资源和机会去深入研究。
在人事决策上,柯达的高层经理人也缺乏长远眼光。他们在选拔人才时,更看重员工的资历而非创新能力和适应变革的能力。这导致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氛围,新的想法和技术难以得到重视和推广。随着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,柯达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,最终走向破产保护。柯达的失败,正是因为高层经理人没有承担起人事责任,没有打造出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责任共同体组织。
中层失能:责任主体缺失的组织困境
当下企业中层管理普遍存在困境,表面上是能力不足、执行力弱,本质却是责任体系断裂。当经理人把人事责任推给人力资源部门,组织就会陷入责任主体缺失的困境。
比如某软件销售公司,年销售额虽达数千万,但80%的订单都来自老板。其他员工更像老板的助手,工作缺乏积极性,甚至有人消极怠工。再看一家建材企业,年营收约3亿,采用研产销一体化模式,却因业务人员各自为战,缺乏沟通协作,运营效率低下,市场响应迟缓。还有一家设施管理服务企业,随着规模扩大,老板一人要面对十几个岗位,缺乏中层支撑,导致工作效率低,员工积极性受挫。
这些企业的问题根源都在于缺少承担人事责任的中层经理人,使得公司战略无法有效执行,员工目标不明确,部门协同不畅,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不足。这不仅加重了老板的负担,还使公司过度依赖老板个人,一旦老板变动,业务就面临风险。很多企业试图绕过“经理人管人事”,采用 “以包代管”“分层承包制” 等方式,结果被短期业绩绑架,丧失了长期建设组织能力的机会,陷入责任转嫁的恶性循环,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共同体瓦解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华润集团对中层责任机制的系统构建。通过华润大学,每一位中层都被明确赋予“带人、育人、出人”的责任,考核不仅看业绩,还看是否为组织带来人才增量。不能带出团队的管理者将逐步退出核心岗位,从制度和文化上打破了“做官不做事”的中层空转现象。
精准选人:责任先于能力的选拔哲学
基于“经理人管人事”理念,中层管理者的选拔标准应重新定位,责任意识先于能力素质,担当精神重于经验资历。这一选人标准,已成为华为、华润等企业选拔中层管理者的共识。
在华为,干部晋升的重要标准是“是否能培养出接班人”;在华润,候选人需通过三度胜任力评估,并提交“人才培养责任承诺书”,绑定下属发展目标;在面试过程中,也以“责任时刻”问题进行深度访谈,例如:“当团队失败时你承担了哪些责任?”这样的责任型选拔,不再是片面追求简历背景,而是检验是否具备“成就他人”的意愿和能力。
责任意识应作为首要考察条件。候选人需具备“成就他人” 的胸怀与格局,就像华为在中层选拔中,优先考虑培养出优秀下属的候选人,强调高、中级干部任职资格中能否举荐和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性,不能培养接班人的领导需主动引退。
要用系统思维取代零散能力。关注候选人构建“人 + 事结合”系统的能力,从业务流程顺畅、高效出发,研究设计每个职位。这种系统构建能力是中层管理者实现“让平凡人做非凡事”的关键。
还需检验候选人的共同体意识。通过具体任务和场景评估其建立责任共同体的意识和能力,考核激励就是构建责任共同体的方式之一。比如公司采用股权激励,让员工与公司利益绑定,形成强大的约束机制,将所有人纳入责任体系。
在选拔机制上,要突破传统,构建责任导向的评估体系。可以通过行为事件深度挖掘,在面试或内部选拔中,聚焦“责任时刻”,如团队目标与个人利益冲突、下属发展需额外投入时候选人的决策,揭示其责任担当水平。也可以进行责任模拟实战测试,设计跨部门协作、危机处理等场景,像“战壕体验”项目,评估候选人在复杂情境中的责任行为模式。
系统培养:从责任担当到组织赋能
中层管理者的培养是责任能力系统构建的过程,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。要培养员工的职业精神和专业倾向,离不开上司的引导。华为通过导师制,将新员工与中层管理者“责任绑定”,新员工是否成长,直接关系导师的绩效考评;华润则借助华润大学的学习发展体系,配套“跟岗+复盘+退出机制”,确保中层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责任意识与系统能力。
建立责任传导机制可以通过包子堂的“绩效管理循环”模式,将绩效考核转变为持续的责任赋能过程。中层管理者需每周进行任务分解、过程辅导、结果反馈,形成责任闭环,持续指导、帮助、约束和激励下属成长。
导师责任制度也很关键。华为的导师制精髓在于“责任绑定”,新员工表现直接反映导师的育人责任。为新进员工安排导师,引导其成长,找到职业感觉和专业兴趣,让中层管理者成为下属成长的第一责任人。
流程责任建设同样重要。流程化组织建设能将个人责任转化为系统责任。随着企业发展,以目标和流程取代个体间不稳定关系,让每个人被流程驱动,朝既定目标前进,使责任成为组织运行的底层逻辑。
有效激励:构建责任共同体机制
传统激励只关注“做得好给奖励”,却忽视了“没做好怎么办”。华为、华润则在此基础上搭建起“激励+约束”的共同体机制。
如华润明确规定:有提拔权就有培养义务,未完成梯队建设任务将取消提拔权;华为在股权激励上,也要求以责任贡献为衡量核心——不培养人、不建团队,即使业务出色,也难获晋升机会。
此外,通过荣誉体系引导文化方向。如设立“最佳育人奖”“组织贡献奖”等,将责任行为公开表彰,构建成就下属的组织氛围。
股权约束机制也是一种有效方式。当企业有盈利模式和现金流时,可采用股权激励,如通用汽车的斯隆净资产评估方式,规定按净资产购买股票及认购金额,使经理人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。
改变KPI至上的评价模式,建立“人事结合贡献度”评估体系。将经理人对下属成长、工作、业绩、待遇的四大责任作为评价核心维度,引导中层管理者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组织建设。
未来根基:从责任个体到责任型组织
当中层管理者真正承担起“经理人管人事” 的责任,企业就能实现从“雇佣型”向“责任型”的升级。坚持在企业中建立“经理人管人事”的机制,最终能完成“责任个体”到“责任型组织”的根本蜕变。这种蜕变不仅能提升管理效率,还能升华组织生命力。责任型组织能谋求系统的有效性,创造顾客,超越对手,发展自我,用同样资源创造更高价值和更多经济成果。
正如华润大学所强调:“组织的竞争力,不在于外部选择了谁,而在于组织内有没有能力持续复制胜任的人。”
结语:回归本质的伟大实践
“经理人管人事”的理念,不是一个新概念,而是对“什么是真正的管理”的根本回答。它关乎组织的秩序,关乎人才的成长,关乎企业的生命力。“经理人管人事”思想回归了管理的本质——管理是成就而非控制,是释放而非束缚。
当每个经理人都能说出“我为你的成长负责”,当企业文化将“成就他人”视为最高价值时,组织的根系便已牢牢扎下。这样的企业,不仅能解放老板双手,更能释放组织潜能,在变化莫测的时代中,持续生长、基业长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