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3篇:三大增长战略之二——持续创新向增长

发布时间:2025-04-08 10:59:19

 

持续创新向增长:创新,是找死;不创新,是等死?

 

 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聊到了三大增长战略中的“客户价值向增长”,今天聊聊另一个主题:持续创新向增长。

 

企业都很熟悉那句话:创新,是找死,不创新,是等死。这句话其实透露了企业的无奈:要么因缺乏创新被客户骂堕落,等着被淘汰;要么因盲目创新而自毁前程,别说增长了,连根据地都守不住。所以,创新这件事,企业要有两个清醒认识:

 

一是创新本身需要战略,别被创新的一时激情所绑架,创新是一件极为“理性”的事,来不得半点含糊;

 

二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一部分;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,需要回到客户价值,回到公司战略目标,来判断该不该创新,该做哪些创新等等。

 

一般而言,导向增长的创新,有以下几个关键点:

 

1、创新必须与战略匹配——企业的创新不应是零散的尝试,而应围绕核心业务、市场趋势和企业能力展开。创新本身需要战略,创新不是孤立的,需要在公司战略指引下进行;

 

2、创新的重点在“可持续”——个案性、一次性、偶然性的创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短暂红利,但这并不是创新的全部,也是创新的重点。创新真正的重点在“可持续”,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持续的创新力。持续创新,这才是最难的;

 

3、创新不仅仅产品创新——根据熊彼特的观点,创新包括产品创新、技术创新、市场创新、资源配置创新、组织创新等等。所以,不要一提到创新,就是想到产品或技术创新,企业内部的组织调整、供应链的变革等,也属于创新的一部分。

 

 

 

典型案例:华为的战略实践

 

从小作坊到年营收高达8700亿的科技巨头,华为增长的密码之一就是持续创新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多次强调:华为必须要有“耐得住寂寞”的创新精神。在面临技术封锁、市场动荡、国际化挑战重重的背景下,华为依然坚持高强度的研发创新,并且始终关注核心技术突破,而非短期市场表现。创新导向增长,华为做对了三件事:

 

1、与战略匹配的创新:华为的“三层创新体系”

 

不仅限于业务层面,还包括:

 

A、基础研究创新(长期创新):华为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前沿科技研究,如5G、AI、芯片等领域,确保长期技术竞争力;

 

B、应用技术创新(中期创新):华为不断优化现有产品和技术,提升用户体验。例如,华为的手机影像技术不断升级,从徕卡合作到自研XMAGE技术;

 

C、商业模式创新(短期创新):华为不仅依靠硬件盈利,还通过云计算、企业服务等新业务模式拓展增长点;

 

华为的这种“三层创新”模式,确保了其在不同时间维度上都能保持持续增长,而不会因短期创新失败而失去市场地位。

 

2、持续的技术积累:华为的高研发投入

 

不仅限于产品层面,还包括:

 

A、研发投入全球领先:华为的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保持在15%~20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例如,2022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1615亿元人民币,占总收入的25.1%,超过了当时的谷歌、微软、苹果等科技巨头;

 

B、全球专利布局:截至2023年,华为已累计申请超过12万项专利,成为全球专利持有量最多的企业之一;

 

C、技术突破:面对芯片封锁,华为通过自研芯片(麒麟9000S)、鸿蒙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,实现国产替代,展现了极强的创新韧性。

 

3、商业模式创新:从通信到全产业链生态

 

不仅限于传统企业级市场,还包括:

 

A、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:从早期的中低端手机,到如今的高端旗舰Mate系列,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实现突围;

 

B、云计算和企业服务:华为云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厂商,与阿里云、微软云、腾讯云等形成竞争格局;

 

C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:华为推出“智选车”模式,与赛力斯、奇瑞、北汽、江淮等汽车品牌合作,共同打造鸿蒙智行汽车生态。

 

华为的实践表明,持续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突破,更重要的是构建系统性的创新能力,使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,实现长期增长。

 

 

要警惕的误区:创新不是“炫技”,而是创造价值

 

许多企业在追求创新时,往往会陷入“技术炫技”或“盲目创新”的误区。其实,真正推动企业增长的创新,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客户价值为导向,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或概念上的“酷炫”。

 

从全球商业史来看,失败的创新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:

 

1、技术驱动,而非市场驱动

企业过度追求技术突破,却忽视了用户的真实需求,最终沦为“实验室创新”。比如,谷歌眼镜(Google Glass)的失败。谷歌眼镜曾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产品,结合了增强现实(AR)、语音控制、摄像头等多项前沿技术。然而,尽管谷歌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,该产品最终却未能成功商业化;

 

2、短期噱头,而非长期价值

 

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关注度,推出看似创新但缺乏实质价值的产品,短期内吸引眼球,但最终被市场淘汰。比如,HTC的衰落。HTC曾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军品牌,在2010年全球市场份额一度接近25%。之后,HTC推出了许多前沿技术,如金属机身、双摄像头、VR等。然而,HTC的创新大多停留在短期产品层面,缺乏长期竞争力,最终在苹果和三星的竞争下被边缘化。

 

3、脱离商业模式的支撑

 

创新不能只停留在产品或技术上,而应与商业模式相匹配,否则很难实现盈利,导致企业难以为继。比如,WeWork的商业模式幻象。WeWork曾被视为办公空间领域的“颠覆性创新者”,创始人亚当·诺伊曼曾饱含激情的说:WeWork不仅是联合办公平台,更是“共享经济+社交网络+科技”的结合体。然而,尽管WeWork的概念看似创新,但本质上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,最终在2019年上市失败,当前的Wework已不复荣光。

 

后续我们将接着分享三大增长战略之三:卓越运营向增长。

 

(全文完)

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