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人,不要让平台光环杀死你

发布时间:2019-06-20 10:51:13

郑州裕恒咨询文章导读:职场有一个潜规则,叫做“35岁定律”。如果到了35岁,你还无法脱颖而出,就很可能会被公司被“优化”掉 。因此,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——在这个充满变化和冲击的时代里,如何更长久、更好地生存下去?以下7个问题,希望能够帮你理清思路,更好地面对风险和变化。

  • 你有个人品牌吗?

  • 你理解业务吗?

  • 你理解商业吗?

  • 你能对“人”施加什么影响?

  • 你拥有几个不同的收入来源?

  • 你能帮助打破什么壁垒?

  • 你所掌握的东西,有哪些是不变的?

     

    01

     你有个人品牌吗?

     

    这里指的个人品牌,不是常见的“做自媒体”,而是指:

  • 你的名字意味着什么?

  • 当行业里提起你时,别人能够想到些什么?

  • 我一直提倡一个观点:这个时代,许多人做出来的业绩、获得的回报和成功,其中极大比例并不是自己的功劳,而是平台的。如果离开了这些平台,如果不再有平台的投入、资源、团队、品牌、流程和模式加成,你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什么?——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,跟自己所绑定的东西。平台,团队,资源,所有权永远不在你手上。要知道:在一个庞大的、精密运转的机器面前,绝大多数人,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可或缺。

    不妨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自测: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时,如果完全不提你所效力的公司,你能如何让别人认识你?

    这就是你的个人品牌。

     

    你可以通过作品和成果,来打造自己的口碑:

  • 如果你是广告、创意从业者,你有没有什么作品,是圈子里认可的,讲出来大家都知道的?

  • 如果你是开发工程师,你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产品和工具?

  • 如果你是销售和业务员,你做出过的业绩、成功拿下的大客户有哪些?

  • 如果你是品牌、市场营销专家,你独立承担和构筑过什么项目?

  • 我一直都不鼓励大家盲目跳槽,更不支持大家自行创业 —— 我要说的是:如果你身在大公司、大平台里面,那么,不妨好好利用这个机遇,充分借助和依托平台的力量,去做一些“非支撑性”“非协作性”的工作,去把握能让你独立发光发热的机会。比如:负责开拓一个新领域、构建一个新项目、落地一个新模式、完成内部优化和转型……无论如何,努力去做出一些能够写进履历里、拿出来向同行展示的东西。并在这个基础上,帮助公司获得增长。

    这是每一位职场人,需要不断去审问自己、反思自己的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02

    你理解业务吗?

     

    许多朋友向我咨询问题时,我都会发现,他们往往有一个共通的问题:过于专注在自己手头的职位、工作上,不太了解公司的业务。

    实际上,所有的公司都有一个最本质、最底层的需求:活下去。活下去,就需要盈利。那么,一家公司是怎么盈利的?它能创造什么价值?提供什么产品?面向什么人群?针对什么需求?如何营造差异点?通过什么方式传播?通过什么渠道销售?如何收回成本?如何积累口碑和品牌?它的上游是什么?下游是什么?大环境是什么?依托于哪些因素?整个业务链条如何连接起来,又如何环环相扣地存活、发展下去?这些问题,如果你从未思考过、从未去了解过,那么,现在也不晚。

    重点在于什么呢?你要清楚一件事情:一切工作和产出,最终都要能够“卖出去”,能够对别人产生价值,它才是有效的,否则就只是在浪费时间。在这个基础上,再去了解,你自己所处的位置,在这整个系统、整个链条之中的哪一环,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,跟其他的元素、环节如何互动,如何影响和干预最终的成果。这就是你要做的。

    记住:离最终产品和客户越近,你才越重要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有一个简单的方式,可以帮助你锻炼业务思维,在你产生一个点子,或是创造一个产品时、钻研一项技术时,问自己这三个问题:

    1.它可以卖给谁?

    这个问题会促使你转变视点,从“创造者”转变为“使用者”,从用户和消费者出发,去思考,如何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?

    具体而言:

  • 哪些人可能需要它?

  • 它可以解决他们什么问题?

  • 它跟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是什么?

  •  

    2.它如何卖出去?

    这个问题会促使你去思考它最终的形态。它可以如何应用到实际中?可以跟哪些系统相结合?可以如何碰撞、发挥出新的价值?如何传递给消费者?

    具体而言:

  • 它可以用在哪些场景下?

  • 它的使用方式和流程是怎样的?

  • 如果不使用它,会有什么问题?

  •  

    3.它可以卖多少钱?

    这个问题可以促使你从“成本-收益”角度,去分析这项产品或技术的商业前景。

    具体而言:

  • 用户可能会花多少钱购买它?

  • 它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多少价值?或者节省多少资源?

  • 它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卖出去?

  •  

     

    03

    你理解商业吗?

     

    业务再往上一级,就是商业。什么是商业?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。我的理解很简单:商业,就是通过把需求和供给有效地链接起来,来提升全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。任何行为,只要能够优化这个过程,就是有价值的,你也就能从中获得回报。所以,我一直在做的事情,就是学习心理学和商业。为什么呢?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,微观到个体,就是一个个人,最好的研究工具就是心理学;宏观到整体,就是人与人、群体与群体、需求与供给的链接,最好的研究工具就是商业。

    这几年,我也观察和学习了几个行业,自己也开了几家公司,并不为挣短期的钱(也确实没挣钱),而是为了学习和理解这些行业,接触这些行业里形形色色的需求、痛点、问题和人,从而,找到更长期的扎根、成长和发展的机会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对行业观察和思考得越透彻,你就越容易发现潜在的优化机会。所以,如果你对商业还比较陌生,不妨从下面几个问题开始思考。

    1.哪些人有可能成为我的客户?

    你所熟悉的群体有哪些?这些群体存在什么问题?有哪些点是有可能去优化、满足的?

    2.哪些人可能成为我的合作伙伴?

    自己从零开始开发“产品”,是很艰难的一件事,而合作的力量总是强于个人的。所以,不妨多接触更多的人,问自己:

  • 他(她)有什么问题是我能够帮忙解决的?

  • 我能够提供哪些资源,跟他(她)已有的东西结合,帮助他(她)做出更有价值、能帮助更多人的产品?

  • 确保客户第一、伙伴第二、自己第三,这才是能够长期持续发展下去的模式。

    3.哪些东西是我有可能提供的?

    这就是你的“产品模式”。可以跟第一点结合起来,尝试将自己的优势外部化、具体化。

    4.我能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整体价值?

    不要忘记商业的本质——真正有效、能够长青的商业模式,绝不是赚短期的快钱,而是能够切实提高整个社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。原因非常简单,真正能够长远做下去的事业,一定是基于信任,而信任又基于什么?基于切实有效的价值。这样,你的事业根基才会更加牢固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04

    你能对“人”施加什么影响?

     

    前面讲的内容,或许都比较宏观,但实际上,你一定也意识到了:它们最终的落地点都在哪儿呢?都在“人”。

    业务,你需要理解客户,知道需求是什么,有多强烈,如何挖掘他们的愿望和动力。

    商业,你需要理解人性,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交互的,不同群体的特征是什么,需要什么,具备什么,如何连接……

    更别说,你需要跟读者沟通,跟客户沟通,跟伙伴沟通,跟各利益干系人沟通,等等,不一而足。

    但许多人都有同一个问题:过于注重“对事的能力”,而忽略了“对人的能力”。对于许多内向的朋友,尤为明显。实际上,你不可能完全不跟别人打交道。哪怕你不直接对客户、只钻研产品,你也需要跟团队沟通,跟合作伙伴沟通,发挥集体的力量,帮助你更好地实现目标。另一点: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大多数工作,但有一个方面是难以替代的,就是直接跟人产生联系、“人性化”的领域。

    所以,这一点,是你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我把“对人的能力”,大体上分成这几类:

  • 理解:你能否理解对方的心理,需求,想法,期望,从对方的视角,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?

  • 沟通:你能否基于对方的特征和思考框架,明确、有效地传达信息,干预对方的决策和行为?

  • 激励:你能否理解对方的长处和劣势,调动、激励、激发对方的热情,去达到你所希望的目标?

  • 亲和:你能否聆听、包容、接纳对方,给予对方心理上的信任和依赖感?

  • 成长:你能否提供资源、创造条件,帮助对方获得成长、获取回报?

  • 领导:你是否拥有强烈的人格特征和魅力,能够洞察某个群体的渴望、动机,把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?

  • 不同的事业,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。除了做科研,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个领域,是不需要任何“对人的能力”的。你不必非去学心理学不可,也没有必要,重要的是什么呢?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,不要止步于对自己的控制,尝试着去引导、培养、干预和团结他人。去把各种松散的节点连接起来,凝聚成更强有力的系统,“涌现”出更多的可能性。

    这并不是特别难 —— 有一个重点是:不要把人当成工具,而是要当成目的。如同我在第三点中所提到的,这个世界存在一个黄金法则:你为客户提供价值,客户会回报给你信任和支持;你帮助团队成长,团队会回馈给你力量;你帮伙伴获得回报,伙伴会反馈给你机会、资源和可能性。慢慢的,你所提供、给予他人的价值,最终会反馈和汇聚于你自己身上,而它们又会进一步构成你的支撑和积累,“推动”着你不断前进,形成“飞轮效应”。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,也是我一直在尝试、探索的方式,与你共勉。

    这四点,是比较核心的部分。下面,再简单提三个问题,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05

    你拥有几个不同的收入来源?

     

    如同我在最前面讲过的:这个时代,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无疑是危险的;尽量想办法,让自己具备多样性,实现多元化,是对抗变化和风险的一种“反脆弱性”。这几年,许多人流行“斜杠”“副业”,其实是一样的道理:重要的是对抗风险,而非短期内挣钱。

    有一个小小的建议:在纸上画一个九宫格,在中心一格填上你的优势、主业和特长,周围8个格子留空,一旦你找到一种“可以带来收入”的来源,就写上去。

    最简单的方式:

  • 咨询:为他人的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;

  • 写作:分享你的经验和知识,打破信息不对称,帮助他人成长;

  • 连接:把资源连接起来,把需求和供给对接起来,把人群聚拢起来,从中获取回报;

  • 投资:找到成长中、有潜力的行业,做一些小小的投资,可以是技术、资源、资金,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。

  • 技巧和工具是变化着的,但底层的认知、逻辑、心智模式是稳定的,只要人类不发生质的飞跃,这些就都是“不变的”。

    这一点,也是我想分享给你的:不断去思考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,不断去追问自己可以学到的、获得的东西,哪些是会流变的,哪些是不变、长久、稳定的。然后,把精力聚焦到后者,不断拓展瓶颈,完善自己。

    这才是让自己能够长久扎根下去,抵抗冲击、变化的本质所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如你所见,这篇文章没有答案,我希望能引起你的一些思考,一起来思考这7个问题。

    这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而是需要不断去探索、反思的。无论你是职场新人,还是三五年的主力军,还是十年以上的资深职场人,这些问题,或许都是我们难以回避的。当变化来临的时候,不肯直视变化的人,会被变化所摧毁。

    与你共勉。这些,是你在主业之外,可以去尝试和思考的方向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06

    你能帮助打破什么壁垒?

     

    这个时代,不同的行业、领域之间,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壁垒。正面的结果是:我们可以享受到技术进步和精细分工的效益,提升生活水平。但负面的结果是:领域之间的沟通、链接、对接,产生了巨大的成本和障碍。那么,这其中,有什么是你可以去投入、优化的?这就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。

  • 如果你能在壁垒跟壁垒之间打开一条通道,你就能享受到行业所带来的势能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卖家和买家之间,往往需要隔着好几层渠道商,而社交电商打破了这种局面,这就是一种壁垒的打破。再例如:我常说的“跨界”,通过不同领域知识、技能的整合,创造出新的、有价值的产品,也是一种壁垒的打破。再比如:有没有哪个行业的需求和成本虚耗,在另一个行业里面已经有了相似的解决方案?能否引入?能否打通?这也是一种壁垒的打破。诸如此类,都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。

  •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07

    你所掌握的东西,有哪些是不变的?

     

  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它有两层维度的含义:

    空间上,是否具备“可迁移性”?换一家公司,换一个环境,换一个行业,它是否还能派上用场?
    时间上,是否具备“稳定效应”?行业发生变化,技术剧变,大环境变化,它是否还能生效?

   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:

    技术永远都在更新和迭代,但不变的是什么呢?是底层的架构思维,对业务模型、逻辑和算法的理解。

    行业和产品有其生命周期,但可以复用的是什么呢?是找到需求、理解用户、提供价值的眼光和判断力。

    渠道永远不是门槛,能够成为门槛的是什么呢?是获取信任的能力,拓展渠道的能力,连接资源的能力。

  • 同样,无论内容形式怎么变化,是图片、文字、长视频、短视频……永远不会变的、永远稀缺和存在需求的是什么?是好内容。

     

公众号二维码